Skip to main content

台灣文創如何育成


周日,在台北新居的四周蹓躂。路經傳統豪宅區仁愛路,一抬眼,一楝樸灰色的宅邸落地玻璃窗映照著偌大的空間,室內矗立著整齊的書架,書桌前和沙發上閒坐著好些人正埋頭凝神閱讀。門前的招牌寫著「益品書屋」,我心想這該是另一家類似誠品的書店吧?
推門進去。室內約700平方米,樸實的褐色木一書架和桌椅陳設得疏落有致,還擺放了鮮花,有別於其他書店,好一個寬敞和愉悅的閱讀空間!書種則涵括藝術、設計、建築、時尚、旅遊、飲食和童趣,全是中文和英文精裝本。我在書架上隨意選了一本書看了一會,便到櫃枱結帳。

「小姐,不好意思,書是非賣品。我們不是書店,是書屋。」櫃台的女生輕聲細語的說。
我一怔。
「進場繳交一百塊(25元港幣)便可以隨意看書,亦有吧台,咖啡、茶和冰沙,隨意飮用,每天下午有小提琴演奏。營業時間到晚上8點,中途離開,當天什麼時候也可以回來,不另收費喔!」
這倒真教我不好意思起來,白看了一會兒書,趕忙掏出一百塊。然後回家處理了一下事情,再折返,在書屋便消磨了一整個悠閒的下午。

像這樣的書屋,益品的創始人王品集團老闆戴勝益稱它為公益書屋。明知會賠本,卻是他的「志業」,回饋社會,讓大家開開心心地看書,喝茶喝咖啡,聽小提琴演奏,提升生活質感。
三年前開業,引來了人潮。三年後熱潮褪去依然有它的粉絲,雖然不再人頭竄動。但我倒喜歡這樣寧靜的空間,晚上不時還有藝文和生活美學講座以及分享會。我亦喜歡稱益品為社區共享閱讀空間,造福居住在這一帶的坊眾,頗有社會主義本色。

在台灣書店和咖啡館是無處不在,幾近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無論是書店附設咖啡館還是咖啡館附設書店。知名文化品牌除了誠品書店外,還有青鳥、蔦屋、紀伊國屋等等。亦掀起了房地產以書店和咖啡館作為文化及生活品味附加值的行銷手段風潮。

2006年新北淡海新市鎮樓盤「淡水情歌」與誠品合作,推出誠品風格的社區圖書館。及至2010年,位於新北淡水的另一樓盤「伊東市」也找來日本最大連鎖書店紀伊國屋,設計在台首座私人屋苑圖書館,由建商出資300萬新台幣(約75萬港幣)購書。「伊東市」還斥資1,300多萬新台幣(約325萬港幣)引進新銳藝術家設立美術館。這均是早年台灣房地產與文化圈跨界合作的成功案例。據報擁有知名書店的品牌加持,或有名人、藝術家代言的情況下,附近店面行情自會跟著水漲船高,樓房預售成交單價每坪(台灣度量衡跟隨日制,1=3.3058平方米)往往可以高出同區行情1萬至3萬新台幣。

近年台灣房地產建商更流行將樣品屋接待中心打造成為咖啡館,例如:2017年新北市中和區推出樓盤「達永·沐夏」,將接待中心打造成阿達阿永咖啡館E.R.C.Cafe,並於店內定期舉辦攝影展、社區下午茶、生活講座等。亦有找來咖啡館合作,一樓賣咖啡,二樓才是樣品屋。不少人上門喝咖啡後,便會順道睇樓。據說看屋的人潮能夠因此增加五成左右。港人覺得不可思議的種種舉措,文化地產在台灣就是風潮,能拉動買氣!

一直以來台灣的藝文氣息瀰漫於寳島每一角落。公營和私營企業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林林種種,以支持不同的藝文項目。著名的高科技集團台積電(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文教基金會每年在新竹、台中和台南舉辦「台積心築藝術季」,以古典音樂、傳統戲曲、藝文講座和親子活動作為主軸呈現一系列展演,不限於視覺和聽覺藝術,涵括作為傳統七種藝術之一的文學範疇。今年其藝術季在藝文方面便有「詩的聲音」系列講座和文物特展,聚焦余光中、周夢蝶和洛夫。
離台多年後,如今重回故土,我不無感嘆。香港何曾重視藝文發展?更遑論文學。我新居隔壁一座「和洋折衷」式花園平房便是齊東詩社。詩社由2000年時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的龍應台倡議和創立,作為新詩的復興基地,保育和修繕這座建於日治時期1935年原為高幹官邸作為詩社會址,定期舉行展覽和講座。詩社門外鐫刻了好些台灣著名詩人的創作,包括瘂弦、向陽等,與樹影婆紗的庭院建築相映,成為了台北市濟南路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

拐幾個彎,另一座建於日治時期1940年的「和洋折衷」式花園平房,位於徐州路,就是「市長官邸藝文沙龍」,是1994年以前歷任台北市長的官邸。1996年政府開始修繕和保育這棟古建築,後由台北市文化局管轄,委託瑞興銀行文化基金會經營管理,將舊官邸活化成為藝文空間和餐廳,帶來不同的藝文展覽、講座和生活美學課程,作為全民的「家」。
台中歌劇院
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近年香港人最熟悉的華山1914和松山文化創意園區亦是台灣文化部和台北市文化局的傑作。台灣文化部是龐大而複雜精密的中央政府機關,下設文化資源司、文創發展司、藝術發展司、各縣市的文化局等等不同單位。位於台南的台灣文學館是文化部的附屬機關,由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的台中歌劇院、以及去年開幕由荷蘭建築師Francine Houben設計的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亦如是。
過往台灣文化部每年以160億新台幣(約40億港元)預算推動文化「軟實力」發展,今年又增加預算為200億新台幣(約50億港元),其中60億新台幣是修繕和保育文化資產。我的同班同學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劇場藝術創作,他的「人力飛行劇團」無論是與幾米合作雅俗共賞的音樂劇,有票房保證,還是進行實驗味道濃厚的小眾文學劇,也能得到政府和企業文化基金會的贊助和支持,令他可以走下去,作品才可以呈現豐富多元化的面貌,以及衍生劇目周邊產品,像書籍、音樂CD等等,正如歐美劇場。
人力飛行劇團的音樂劇《地下鐵》,改編自幾米繪本
人力飛行劇團最近公演的文學劇《M,1987》,充滿實驗性
如果當年我決定留下來不回港,作為中文系畢業生和大學校園文學獎小說組亞軍,也許我從此走的路會不一樣!投稿和參賽由來是每一代文青的指定動作,台灣每年大大小小的文學獎比賽,重要的就有台灣文學獎、台積電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大獎等等不下15個,鼓勵新銳及老將,獎金亦豐厚,由數十萬至過百萬新台幣。沒贏過任何獎項的難以被公認為作家,猶如各路英雄也須上華山論劍。台灣主流媒體聯合報副刊和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由來重視文教,是新文學作家的重要發表園地。任何藝文項目不怕引不起媒體關注,以及興趣群組參與。
學校更不在話下鼓勵學生創作,推動藝文風氣,辦文化節和藝文活動包括文學營,邀請作家、藝術家、電影和劇場導演以及演員來校演講分享,展演等等。我的老同學們任職高校的便常忙著籌辦這些活動。

一個地方的文化「軟實力」是這樣全方位育成的。

(原文首發於香港明報專欄, 版權為作者擁有, 不得轉載, 網絡版經重新修訂)

台灣文比賽是無處不在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向世界出發終身學習

事隔三十年,9月後我在台北再做回學生,在新居附近的社區大學開 始上茶道班。同時,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 。 社大的須每週一晚去上實體課2小時,共18節課,理論與實踐兼備 ,由認識台灣茶葉發展史、茶葉品種到學習泡茶技巧、 以及品飲分享,訓練視覺、嗅覺和味覺,因為茶湯是包含五感中的色 、香、味。 在台灣學習茶道、咖啡和紅酒是非常普遍,不像香港般難以入手。每 個社區也有一所社區大學,自1998年開始成立,由政府撥款支持 ,作為對成人的持續教育,強調生活應用。由茶道、咖啡、烹飪、 書法、繪畫、樂器、舞蹈、網球、瑜珈以至歐美日語、法律常識、 投資理財、中藥保健等課程,涵括人文、自然及社會科學、 以及生活美學、才藝和運動類,琳琅滿目。所有科目一律18節課, 每節2小時,亦統一學費,盛惠三千多新台幣,約900港元, 造福公民! 這樣的社區大學一直以來便很受不同年齡和教育程度的台灣人歡迎, 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我上的茶道班十居其九是退休人士,正享受樂 活! 當然,各台灣大學亦有成人持續教育進修學院,定位是學術性課程, 設有學分和非學分制,而全台是150所大學!比我大學時代多了將 近8倍的學校,真是全民高等和持續教育普及化,各大學還提供網絡 課程方便大家在線學習。而作為龍頭的台大也有茶道、 咖啡和紅酒課程,以培育專業鑒定人才為目標, 授課的是農務系教授。不過,若以茶道作為人生下半場的事業發展目 標,我還沒確定耶,社大便是一個很好的踏腳石去發掘和探索個人興 趣,CP值高! 若不想花一學期幾個月的時間實體或在線學習,由官方博物館、藝廊 以至民營機構亦經常舉辦眾多不同定位、形式和受眾的講座課程, 只需短短幾小時,由藝術、育樂生活到財經商管基礎知識、老闆學, 像親子攀樹課程、古代東方香氛與下午茶分享講座、 藝術授權經營課、會計師教你設計初創公司股權等,各適其適。與香 港流行的講座常一面倒教你投資炒股票,如何發達,大異其趣。 不過,我在社大既然唸了一門悠閒課,便決意另選一門學術性的,就 是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這多得香港的逆 權運動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在迷惘中我只好大學問,亦當然是向民 主自由的發源地美國叩問它的頂尖學府。 整個課程是在線觀閱哈佛政治系實體課堂的影片,自己安排時間自由 上課,共24節,每節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國軍法,鎖島主義,也就不難明白《返校》那時代的悲劇,台灣過往戒嚴時期的狀況,在 1980 年代以前尤為嚴峻。 不過,就算在 1980 年代,政治仍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