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移民台灣 你期望得到什麼?

小時候家中長輩常說一句話:「香港是借來的時間和地方。」


長輩們出生於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大陸,經歷過綿延戰火的洗禮,1949年前後避難來到香港,尋得了安身立命之所。懸念是1997年之後香港便不再是英國殖民地,但在那峰火飛花的時代,長輩們怎管得了這麼久遠的事,能過一天便一天。

兩岸三地的台灣又何嘗不是?

台式民主的糖衣

這一年我身在台灣,每天看新聞,三不五時就是大陸戰機和航空母艦繞近台灣海峽。雖然這樣的新聞,由我當年赴台讀大學開始,已經看了三十多年,由雙方喊互打,到近二十多年來只有一方威脅開戰。對於台灣人而言,聽多了,難免麻木太陽依舊從東方升起,生活如常,但心裏始終懸著一塊鉛,恐怕有一天真的狼來了,不是謊言。


當年的大學同學有好幾位老早已移民美國、澳洲和紐西蘭,雖然未必與政局有關,擁有雙重國籍一向是台灣中產及以上階層的流行選項,正如香港人。但我和同學們最沒文化隔閡的是,一致認為現台灣在綠營主政之下是一團糟!


在綠營經常宣稱的「民主自由」社會裏,既有以公帤養網軍,征伐殺戮帶輿論風向,被爆出駐日外交官因不堪被綠營網軍霸凌而自殺,網軍首領以誹謗罪遭控告,然後首領逃之夭夭,案件便不了了之。連同一陣營的賴清德在總統初選爭取出線時,也曾向蔡英文求饒,停止網軍對他抺黑和攻擊,這統統看得我儍眼。


強推立法,更是現「民主」政府的常態,沒有公衆咨詢期,只須由立法院佔多數的綠營議員三讀通過贊成便行了。由去年底的「反滲透法」,以至近日委任瀆職舞弊案纏身的前高雄市長陳菊為監察院院長,一個正被調查的人卻去監察政府其他部門運作和官員操守,引起社會輿論嘩然,藍營議員還佔據立法院抗議。結果,藍綠陣營議員互相揪打起來,也是抗議無效,正如許多政治事件和社會議題常石沉大海,除了75年前蔣介石時代的「二二八事件」,每年總要鋪天蓋地總動員宣傳,以觸動台灣本省人的歷史仇恨情緒。


台灣有一個笑話是:「民主,即是由民進黨作主。」亦有台灣朋友曾經說:「藍營雖然也糟糕,但懂得搞經濟綠營則什麼也不懂!」

台灣經濟現況

我不由得笑了起來。經歷過昔日蔣經國時代台灣經濟起飛,每年約10% 經濟增長,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那時候社會的樂觀和朝氣,便明白今昔之別。台灣自2000年變天,陳水扁政府上台後,這20年來人力市場薪金一直沒漲過,大學畢業的新鮮人不管唸哪一科系,也只約領28千至3萬台幣(約7千港幣),去做保安還可領34千台幣(約8千多港幣)啊!有十萬至十幾萬台幣月薪的(約25千至35千港幣)已經是人中龍鳯,通常是醫生、律師和會計師。


30年後回台,我就算居住於全台最繁華的台北市,在經濟不景氣之下,平日八、九點餐廳便打烊,街上水静河飛。周日的Sogo 百貨亦只有稀疏零落的顧客,除了超市和食堂最熱鬧。


有時想想在兩岸三地,出生和成長於香港的黃金時代原本最幸福。蓬勃的經濟、廉潔的社會、法治的精神、行政的效率、以及各方面的自由,從經濟到思想言論。就算改朝換代後,沒有出現一人一票普選特首,但每次港府推出法案,遇到市民強烈反對後,總會撤回,可惜如今凡事過了頭便回不去了!


這一年香港社會動盪,身邊不少朋友打算移民,

台灣是其中一個熱點。多年沒見的朋友看多了我在facebook的台灣優悠生活,也想來台退休,垂詢我這過來人,我還是嚇了一跳,不禁失笑,「嗯,台灣有民主自由喔!」


如果民主只是一個投票政制去選領袖,大概在台可以得到滿足,年初我便投下人生的第一票去選總統。可是若希望籍民主政制去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和透明的社會,仍有一大段距離。


一般人不賞花賞月賞景,又可如何?


(原文刊於Magazine P, 網絡版經重新修訂,版權為作者所有,不得轉載。)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國軍法,鎖島主義,也就不難明白《返校》那時代的悲劇,台灣過往戒嚴時期的狀況,在 1980 年代以前尤為嚴峻。 不過,就算在 1980 年代,政治仍是無處不在

向世界出發終身學習

事隔三十年,9月後我在台北再做回學生,在新居附近的社區大學開 始上茶道班。同時,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 。 社大的須每週一晚去上實體課2小時,共18節課,理論與實踐兼備 ,由認識台灣茶葉發展史、茶葉品種到學習泡茶技巧、 以及品飲分享,訓練視覺、嗅覺和味覺,因為茶湯是包含五感中的色 、香、味。 在台灣學習茶道、咖啡和紅酒是非常普遍,不像香港般難以入手。每 個社區也有一所社區大學,自1998年開始成立,由政府撥款支持 ,作為對成人的持續教育,強調生活應用。由茶道、咖啡、烹飪、 書法、繪畫、樂器、舞蹈、網球、瑜珈以至歐美日語、法律常識、 投資理財、中藥保健等課程,涵括人文、自然及社會科學、 以及生活美學、才藝和運動類,琳琅滿目。所有科目一律18節課, 每節2小時,亦統一學費,盛惠三千多新台幣,約900港元, 造福公民! 這樣的社區大學一直以來便很受不同年齡和教育程度的台灣人歡迎, 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我上的茶道班十居其九是退休人士,正享受樂 活! 當然,各台灣大學亦有成人持續教育進修學院,定位是學術性課程, 設有學分和非學分制,而全台是150所大學!比我大學時代多了將 近8倍的學校,真是全民高等和持續教育普及化,各大學還提供網絡 課程方便大家在線學習。而作為龍頭的台大也有茶道、 咖啡和紅酒課程,以培育專業鑒定人才為目標, 授課的是農務系教授。不過,若以茶道作為人生下半場的事業發展目 標,我還沒確定耶,社大便是一個很好的踏腳石去發掘和探索個人興 趣,CP值高! 若不想花一學期幾個月的時間實體或在線學習,由官方博物館、藝廊 以至民營機構亦經常舉辦眾多不同定位、形式和受眾的講座課程, 只需短短幾小時,由藝術、育樂生活到財經商管基礎知識、老闆學, 像親子攀樹課程、古代東方香氛與下午茶分享講座、 藝術授權經營課、會計師教你設計初創公司股權等,各適其適。與香 港流行的講座常一面倒教你投資炒股票,如何發達,大異其趣。 不過,我在社大既然唸了一門悠閒課,便決意另選一門學術性的,就 是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這多得香港的逆 權運動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在迷惘中我只好大學問,亦當然是向民 主自由的發源地美國叩問它的頂尖學府。 整個課程是在線觀閱哈佛政治系實體課堂的影片,自己安排時間自由 上課,共24節,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