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王冠》第五季:出軌與報復

 

哈里王子的自傳《備胎》(Spare)Netflix 記錄片《哈利王子與梅根》對英王室連環爆料,在這風頭火勢看最新的《王冠》(The Crown) 第五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王冠》是給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的情書,由二次世界大戰後1947年她21歲以公主的身分嫁給菲臘親王開始,然後26歲登基繼位為女王,經歴青、中、老年不同階段,交織著她的家事和國事,在不同時代面對的挑戰,為此而操碎了心,既是君主、亦是妻子、母親和長姐。第五季的《王冠》承接第四季,關於查理斯王子(現查理斯三世)、戴安娜王妃和卡米拉的恩怨情仇。



第五季中年查理斯王子由Dominic West 出演

巨嬰王子

查理斯王子是怎樣的一個人?根據《王冠》第四和第五季的描述,他敏感和纖弱,熱愛戲劇,可惜身為王位繼承人,他不能去追夢。他渴望母愛,時刻被關心和照顧,可是母親偏愛次子安德魯王子。劇中沒有解釋太多為何女王偏愛次子,只輕輕提及他是伊利沙白成為女王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至於查理斯王子,人生的最大挫敗是不能迎娶情史豐富的卡米拉,相反貴族後裔而沒有戀愛前科(意即處女)的戴安娜是被家族認可的理想王妃人選。查理斯王子是她的初戀,她嫁給王子時才20歲,查理斯王子比她年長13歲。可是面對這樣的一位巨嬰王子,戴妃就算做過幼稚園老師,也預告了兩人的婚姻不會幸福。她渴望被愛、被尊重和關係平等的婚姻,何況她嫁入王室時只是一位不諳世事的少女。當她的媒體聲量和好感度等種種鋒芒蓋過了王子時,原來卻刺傷了這位巨嬰王子!《備胎》里哈里王子亦提及父王查理斯不滿鋒頭常被長子威廉王子和長媳凱特王妃搶去。看來查理斯王子是有貨真價實的王子病。


相反卡米拉懂得照顧和呵護查理斯王子,像姐姐或老媽般,王子事無大小也很依賴她,和她談心事,不管他婚前婚後。早前新聞便有說成為國王的查理斯因為簽名筆漏墨水而大發雷霆,卡米拉趕緊去安慰他。明知有記者在現場拍攝,這樣的一幕竟被捕捉了,查理斯王子的EQ, 真不曉得說什麼好。若換上戴妃,她會將比自己年長十幾歲的老公當呀仔湊嗎?


小三唔靚正印靚

雖然理性地看,卡米拉比戴妃適合這樣的王子,但結婚前夕查理斯王子仍與卡米拉藕斷絲連,婚後則乾脆出軌雙方均已為人夫人婦,是很難被原諒的。而戴妃太美,卡米拉無論長相和穿著打扮太像女校宿舍或孤兒院捨監了吧!世人都是外貌協會會員,很難想像男人會愛上這樣的小三。



Elizabeth Debicki 演30+的戴安娜王妃

第四季《王冠》由
Josh O’Connor 出演30+歲敏感纖弱的查理斯王子,Emma Corrin 則飾演十幾到二十幾歲的戴妃,由婚前的純真少女到嫁入王室的壓力和無助,既得不到丈夫關愛,亦揭破丈夫的姦情,種種打擊因而患上厭食症。兩人的精采傳神的演繹是看得人咬牙切齒,很難不站隊於戴妃。Josh O’Connor 亦因此劇而贏得金球獎及艾美獎視帝,Emma Corrin 則摘下金球獎視後桂冠。

來到第五季《王冠》改由Dominic West Elizabeth Debicki 分別飾演40+的查理斯王子和30+的戴妃。這時期的戴妃已成長為獨立頑強的女性,對自身的不幸遭遇反抗和還擊,另去追求她的愛情。不過,Elizabeth Debicki 的演繹卻一直看得我有點頭痛,非常竭力模仿戴妃的標誌神情和動作,戲內事無大小也側低著頭,雙眼向上望。不由得令我懷念起上一季的Emma Corrin


查理斯的野心

至於戲內的查理斯王子在中年後則變得野心勃勃,希望可以擔大旗,早日繼承王位,開始拉攏首相、大臣們和媒體,引來伊利沙白二世女王的不滿。第五季《王冠》首集便名為《維多利亞女王症候群》,源自維多利亞女王的典故,不信任兒子可成大器,於是一直在位近64年直至身故,以此比喻伊利沙白二世女王對查理斯王子的態度,不禁令人莞爾。這大概解釋了過往多年來一直有聲音希望已屆高齡的女王讓位給查理斯王子,結果她堅持做到96歲臨終之日。


雖然不曉得《王冠》有多少戲劇效果添加成份,不過在第五季出場的童年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對他倆性情的描述,對照今天,又似乎合情合理有跡可尋。


戲內戴妃和查理斯王子家庭旅行,原有機會破冰,但王子卻呼朋喚友一起參加,惹來戴妃不滿。在旅程中戴妃想去購物,查理斯王子反對,小哈里王子立馬站隊於母親,不怕作為米飯班主的父親不高興。相反威廉王子會察言觀色,𧫴小慎微,雖然最後他亦支持母親戴妃。三歲定八十大概是這樣吧!


《王冠》第五季的看點很多,頗多篇幅描述戴妃的新戀情,與巴基斯坦裔醫生男友的交往,以及初遇埃及富豪之子阿法耶茲。不過,令我動容的卻是瑪嘉烈公主與初戀情人唐森年老時重逢,回顧昔日,唐森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在生命里我們的愛情是終其一生?還是轉瞬即逝?」


再轟烈的愛情,過後也是灰飛湮滅。有時我難免疑心女王伊利沙白二世當初干預了王妹瑪嘉烈公主和查理斯王子的愛情,令各人痛苦。於是,當王孫哈里王子要迎娶擁有非洲血統的離婚婦人梅根,也就放手了。結果卻帶來王室的災難。


如果《王冠》一直拍下去,哈里王子和梅根與英王室反目成仇,這戲碼最火熱!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向世界出發終身學習

事隔三十年,9月後我在台北再做回學生,在新居附近的社區大學開 始上茶道班。同時,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 。 社大的須每週一晚去上實體課2小時,共18節課,理論與實踐兼備 ,由認識台灣茶葉發展史、茶葉品種到學習泡茶技巧、 以及品飲分享,訓練視覺、嗅覺和味覺,因為茶湯是包含五感中的色 、香、味。 在台灣學習茶道、咖啡和紅酒是非常普遍,不像香港般難以入手。每 個社區也有一所社區大學,自1998年開始成立,由政府撥款支持 ,作為對成人的持續教育,強調生活應用。由茶道、咖啡、烹飪、 書法、繪畫、樂器、舞蹈、網球、瑜珈以至歐美日語、法律常識、 投資理財、中藥保健等課程,涵括人文、自然及社會科學、 以及生活美學、才藝和運動類,琳琅滿目。所有科目一律18節課, 每節2小時,亦統一學費,盛惠三千多新台幣,約900港元, 造福公民! 這樣的社區大學一直以來便很受不同年齡和教育程度的台灣人歡迎, 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我上的茶道班十居其九是退休人士,正享受樂 活! 當然,各台灣大學亦有成人持續教育進修學院,定位是學術性課程, 設有學分和非學分制,而全台是150所大學!比我大學時代多了將 近8倍的學校,真是全民高等和持續教育普及化,各大學還提供網絡 課程方便大家在線學習。而作為龍頭的台大也有茶道、 咖啡和紅酒課程,以培育專業鑒定人才為目標, 授課的是農務系教授。不過,若以茶道作為人生下半場的事業發展目 標,我還沒確定耶,社大便是一個很好的踏腳石去發掘和探索個人興 趣,CP值高! 若不想花一學期幾個月的時間實體或在線學習,由官方博物館、藝廊 以至民營機構亦經常舉辦眾多不同定位、形式和受眾的講座課程, 只需短短幾小時,由藝術、育樂生活到財經商管基礎知識、老闆學, 像親子攀樹課程、古代東方香氛與下午茶分享講座、 藝術授權經營課、會計師教你設計初創公司股權等,各適其適。與香 港流行的講座常一面倒教你投資炒股票,如何發達,大異其趣。 不過,我在社大既然唸了一門悠閒課,便決意另選一門學術性的,就 是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這多得香港的逆 權運動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在迷惘中我只好大學問,亦當然是向民 主自由的發源地美國叩問它的頂尖學府。 整個課程是在線觀閱哈佛政治系實體課堂的影片,自己安排時間自由 上課,共24節,每節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國軍法,鎖島主義,也就不難明白《返校》那時代的悲劇,台灣過往戒嚴時期的狀況,在 1980 年代以前尤為嚴峻。 不過,就算在 1980 年代,政治仍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