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花樣年華

Cheongsam Connect長衫薈展品
美國時裝雜誌像Vogue、 Harper’s Bazaar 經常喜歡指導女人20+、 30+、 40+ 、50+ 和60+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該如何打扮、穿什麼? 時裝就是這樣, 是人穿衣, 不會人人穿著也好看。

年輕時, 穿著繁花似錦撞色撞圖案的衣服, 不按理出牌, 帶著波希米亞風情, 是瀟灑隨意。 當進入30歲後, 開始散發成熟女性的韻味, 穿著貼身修腰的外套和裙子是相得益彰。40歲後, 就算體型不發福, 肌膚已不復緊致細嫰, 臉上的眼袋、虎紋和木偶紋統統跑出來, 衣服須簡單就是美。

人如衣服, 衣服如人, 也是有賞味期限的。當然, 女人總是不甘心, 中年後以為穿著Marni、 Carven的school girl look和Philipp Plein的搖滾著裝便能回春, 結果是一個笑話!

如果世間有永不過期也不欺負人的衣服, 也許只有旗袍, 無論十幾歲還是幾十歲、燕瘦環肥也能穿得好看和得體, 看看粵語長片, 不管是年輕窈窕的林鳳還是年長肥胖的譚蘭卿。 遇上國際隆重場合, 想不到穿什麼出彩的晚裝艷壓群芳時, 旗袍亦能施展乾坤大挪移, 將焦點輕易轉移到自己身上, 洋人總是對東方美存有幻想。所以, 香港的女高官出訪外國時總愛穿著旗袍, 靚版則有2001年楊紫瓊身穿Barney Cheng的後幅曳地虎紋亮片旗袍亮相奧斯卡頒獎禮, 被當年外媒評為十大最佳衣著。

旗袍是否源於清朝婦女的旗裝? 雖然張愛玲的<< 更衣記 >> 如是說, 後世學者卻不這樣認為, 莫衷一是。肯定的是現代旗袍始於1920年代的上海女學生, 為爭取平權, 蓄短髮, 模仿男子穿著寬松的素淨長袍, 再慢慢演變為帶著西方服裝的元素, 貼身修腰花巧的款式, 跟著潮流, 裙襬或長或短, 也是現今旗袍的普遍式樣。但太短始終令人想起酒吧女, 太長則看來像酒樓知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旗袍長度維持在膝下兩吋半, 被視為優雅大方的典範。


對於像我輩的人來說, 對旗袍或多或少有一份情意結, 總會依稀記得小時候母親穿旗袍的樣子, 或看過她穿旗袍的花樣年華舊照片。而讀女校的, 那一襲藍布長衫更是集體回憶。 不過, 我少女時代並不這樣想, 總嫌自己那一襲鬆身藍布長衫老土, 亦好像與年長女性划上等號, 不及瑪利諾、聖瑪利這些女校的校服年輕、摩登和洋氣。直至那些年30多歲的張曼玉在 << 花樣年華 >>重新演繹1960年代香港女性的東方美, 自此永恆定格於光影裏成為不朽的女性美象徵, 才令我對旗袍開始改觀和產生興趣。

不過, 在香港量身訂做旗袍不容易,買現成的其實是一個笑話, 旗袍講究的是依據人體剪裁和縫製的細緻工藝, 穿上後布料是多一分嫌多, 少一分嫌少, 包裹出女性的曼妙身段, 以及講求華美巧究的布料以突顯穿著者的身份和地位。


Photo courtesy of CheongSam Connect長衫薈
聽過上海的老師傅曾感嘆, 在上世紀60年代旗袍的黃金歲月曾有千多位師傅, 每天可以為客人做5件簡單的旗袍, 鑲花鈕滾邊的也可每天做兩件, 現在行內只剩下約50位老師傅, 像夕陽工業, 沒有新人肯入行。 但做一件旗袍依然不貴, 只須約二三千元的手工縫製費, 可自攜布料做自己喜歡的,但費時費力的是須往深水埗布行找布,昔日在佐敦和尖沙咀彌敦道一帶的高級綢緞莊早已不復存在,又或學汪明荃般去買外國名牌的絲綢圍巾, 併湊出自己的旗袍布料。師傅亦沒這麼多人手,要花兩三個月才可以完成一件旗袍, 客人要耐得住性子等候。

不過,若穿上費盡心思和時間的一襲旗袍不光是外表的美麗,也是內心的滿足吧!


(原文首發於2015香港明報專欄JW Diary, 版權為作者擁有不得轉載,網絡版經重新修訂)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janicewong831/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向世界出發終身學習

事隔三十年,9月後我在台北再做回學生,在新居附近的社區大學開 始上茶道班。同時,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 。 社大的須每週一晚去上實體課2小時,共18節課,理論與實踐兼備 ,由認識台灣茶葉發展史、茶葉品種到學習泡茶技巧、 以及品飲分享,訓練視覺、嗅覺和味覺,因為茶湯是包含五感中的色 、香、味。 在台灣學習茶道、咖啡和紅酒是非常普遍,不像香港般難以入手。每 個社區也有一所社區大學,自1998年開始成立,由政府撥款支持 ,作為對成人的持續教育,強調生活應用。由茶道、咖啡、烹飪、 書法、繪畫、樂器、舞蹈、網球、瑜珈以至歐美日語、法律常識、 投資理財、中藥保健等課程,涵括人文、自然及社會科學、 以及生活美學、才藝和運動類,琳琅滿目。所有科目一律18節課, 每節2小時,亦統一學費,盛惠三千多新台幣,約900港元, 造福公民! 這樣的社區大學一直以來便很受不同年齡和教育程度的台灣人歡迎, 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我上的茶道班十居其九是退休人士,正享受樂 活! 當然,各台灣大學亦有成人持續教育進修學院,定位是學術性課程, 設有學分和非學分制,而全台是150所大學!比我大學時代多了將 近8倍的學校,真是全民高等和持續教育普及化,各大學還提供網絡 課程方便大家在線學習。而作為龍頭的台大也有茶道、 咖啡和紅酒課程,以培育專業鑒定人才為目標, 授課的是農務系教授。不過,若以茶道作為人生下半場的事業發展目 標,我還沒確定耶,社大便是一個很好的踏腳石去發掘和探索個人興 趣,CP值高! 若不想花一學期幾個月的時間實體或在線學習,由官方博物館、藝廊 以至民營機構亦經常舉辦眾多不同定位、形式和受眾的講座課程, 只需短短幾小時,由藝術、育樂生活到財經商管基礎知識、老闆學, 像親子攀樹課程、古代東方香氛與下午茶分享講座、 藝術授權經營課、會計師教你設計初創公司股權等,各適其適。與香 港流行的講座常一面倒教你投資炒股票,如何發達,大異其趣。 不過,我在社大既然唸了一門悠閒課,便決意另選一門學術性的,就 是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這多得香港的逆 權運動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在迷惘中我只好大學問,亦當然是向民 主自由的發源地美國叩問它的頂尖學府。 整個課程是在線觀閱哈佛政治系實體課堂的影片,自己安排時間自由 上課,共24節,每節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國軍法,鎖島主義,也就不難明白《返校》那時代的悲劇,台灣過往戒嚴時期的狀況,在 1980 年代以前尤為嚴峻。 不過,就算在 1980 年代,政治仍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