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19

尋找21世紀的家明(IV) - 他的旅行品味

在2003年為香港明報刊策劃和編撰的《尋找21世紀的家明》, 專題最後一期便是關於家明的旅行品位,在虛實之間,只是一場夢話 。若遇上這樣的家明,還要對女生溫柔浪漫體貼和專情, 恐怕比中六合彩還要難! 都是師太亦舒惹的禍! 25 / 3 / 20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3年香港明報周刊MWB專題,編撰:Janice Wong 尋找21世紀的家明(IV) 他的旅行品味 每個女生心裏都有她的家明,亦舒筆下的家明喜歡去南美和加勒比海 度假,可以想像他是一位浪漫而閒適的男人,愛躲進熱情而充滿異國 情調的世外桃園。 我心裏的家明,我倒沒認真仔細想過他愛去些什麼地方旅遊,只是認 為他不會去香港人流行的旅遊點和愛做的觀光行程節目,什麼峇里 、曼谷、珠海等三天游、以及歐洲、東京購物,然後得意洋洋與一眾 大媽分享他在泰國買回來的魚翅、燕窩、芒果乾, 又或在巴黎LV門外待上一整天排隊去搶購回來的包包。 他告訴你的旅遊故事,該是他看完維斯康堤《死於威尼斯》(Dea th In Venice)後,他跑了去威尼斯一趟,在Lido小島上尋找失 落的Belle Epoque時代,在Murano小島上看聞名的威尼斯玻璃工藝 。他對於每一本看過的書,每一出欣賞的電影,都會觸發他旅遊的興 致。於是,他會去上海尋找張愛玲筆下的孤島時代光輝, 結果卻敗興而回。舊的建築、歷史和文明被毀掉,更多是新的。 他並不是不喜歡現代,只是他欣賞的是 Rem Koolhaas 和Jacques Herzog所打造的後現代建築和文明,像Koolhaas在比 利時Zeebrugge所建造的全白色蛋形海運碼頭; Herzog在東京興建的Prada玻璃屋旗艦店,均充滿超越時 空的未來主義,這才是21世紀的文明。 2003年香港明報周刊MWB專題,編撰:Janice Wong 喜愛的酒店 Hotel Ritz, Mondrian Hotel, Gallery Art Hotel 巴黎Ritz酒店 巴黎Hotel Ritz,攝於千禧年之間 Ritz 酒店永遠是家明心中的經典,無論巴黎Park Hyatt 和Hotel Costes今天怎樣流行。這家始於1898年全巴黎最奢華的五

尋找21世紀的家明(III)-他的飮食與藝術

將亦舒筆下的家明進一步理想化,曾幾何時是我的一件樂事。那年頭 沒有網絡搜尋,家明的飲食清單,沒有親身體驗是難以下筆。其實是 我當年一些喜好,更多的是道明寺的影子。 家明和道明寺有何分別?看過《流星花園》的便會明白。 多年以後,這餐廳名單依然值得一試,雖然物換星移,有些亦已在香 港開了分店。 Janice Wong 19/ 3/ 2019 ——————————————— 2003年香港明報周刊MWB專題,編撰:Janice Wong 尋找21世紀的家明(III) 他的飮食與藝術 不知道為什麼愛情小說 裏 的男、女主角總是有點不吃人間煙火,好像 不用應付現實生活,只管談情說愛,直至天荒地老。 喜歡亦舒的小說,因為她筆下經常出現的家明雖然是理想化的人物, 但始終會如常人般要工作,要應付現實生活。亦舒的小說亦較多城市 日常生活的細緻描寫,所以亦舒最不喜歡別人稱她的小說為愛情類別 ,而該是生活類。 關於家明的日常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他喜歡將雪糕放在水晶杯子里, 以銀盤子端上,用銀匙舀起細細品嘗,非常英國傳統端莊規矩的作風 ,享受生活。令我覺得家明的飮食態度追求的不光是食物味道,還有 食物的賣相和環境氣氛。就如他最愛的女人玫瑰,貌美得令人驚艷, 亦有強烈的個性、聰明的腦袋和淵博的學問涵養。 不管家明與玫瑰,也是人間難覓。 2003年香港明報周刊MWB專題,編撰及圖片:Janice Wong Hong Kong Gaddi’s, Chesa, Sabatini Gaddi's Gaddi's 家明應該最害怕香港的所謂法國和義大利菜,以及傳統的歐陸式餐廳 吧?由食物以至環境氣氛完全不是那回事。就像港式巴洛克風格, 金碧輝煌、閃閃生輝的水晶燈 ⋯⋯ 統統變成了庸俗的象徵。卻原來巴洛克的金色並不是璀燦如黃金,而 是古舊的啞金色。懸掛的水晶燈亦非現代的鑽石切割面,而是含蓄的 玫瑰切割。就是欠了這一點點,令典雅變成了俗氣。 Chesa 的瑞士火鍋 Chesa 對於香港的傳統歐陸式餐廳,唯一令家明滿意的是Gaddi’s, Chesa 和Sabatini 。半島酒店的Gaddi’s 是真正活現傳統法國餐廳的精髓,由典雅的巴洛克風格室內設計、菜 色以至用餐的每一個細節均依足規矩,無可

尋找21世紀的家明 ( II ) - 他的生活空間

《尋找21世紀的家明》 這個我在千禧年之間編撰於明報周刊MWB的專題小故事小玩意, Part 2 便是家明的生活空間與文化藝術涵養。 關於家明的標配清單,如舊,我不再解釋和重新打字。 欲煉家明神功,不妨試試,但萬勿認真,只怕走火入魔! - Janice Wong   2019 / 3/ 17                                          ——————————————————— 2003年香港明報周刊MWB專題,編撰:Janice Wong 尋找21世紀的家明(II ) 他的生活空間 我常覺得家明的世界該是這樣的 —- 現代與古典交融。 他住在巴洛克式建築的典雅樓房,一室潔白的浮雕石柱, 但擺設著的不是富麗堂煌的傢具和飾品, 而是20世紀初包浩斯藝術時術時期和1960年代的現代主義經典 設計。走進他的房子,就像翻開現代藝術史書籍, 看到實物活生生在眼前展現,滿是意外的驚喜和發現,像1920年 Mies Van Dee Rohe設計的一張經典古董黑皮制Day Bed, 與1960年代圓形小茶几配襯。今時今日看來依然現代感十足, 又不時會滲入Conran Shop的一些當代簡約主義擺設,將新與舊、 平與貴的傢具和飾品交融。 這樣的家居品位和格調,我只認識一個人是這樣的,Pierre Hardy ,他和Nicolas Ghesquière的愛巢。 當然,家明的世界滿是書籍。看的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語》、 James Joyce 的《Ulysses》、Michael Cunningham 的《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由古典以至當代文學。還有滿屋的音樂CD和經典的電影DVD, 由Arthur Rubinstein鋼琴演奏的簫邦作品以至Carla Bruni 的情歌, 以及《死於威尼斯 Death In Venice》、《愛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等等。 因為心中的家明是溫柔浪漫的, 亦容得下現代主義和當代文學藝術創作, 不是一味崇尚古典主義和懷舊。這樣的家明會

尋找21世紀的家明 ( I )

前言 收拾舊物,翻到了在千禧年之間我做的一系列專題小故事 —— 《尋找21世紀的家明》,談他的衣食住行和我的想像, 分四期連載。 十多年後我不禁啞然失笑,你不是家明,我也不是玫瑰! 只是想來有趣,將舊作以饗讀者。 但為什麼我眼中的家明會穿和用這些品牌, 我也不再細表重新打字了,反正月換星移,昔日認為對的, 今天可能是錯的。 - Janice Wong   2019 3 / 16                                   ———————————————————— 2003年香港明報周刊MWB專題,編撰及服裝造型:Janice Wong  Photography : Dennis /  Fashion Assistant : Kim Au 尋找21世紀的家明 ( I ) 亦舒筆下的家明是這樣的。 一位有藝術修養的科學家、建築師或大學教授,帶著一絲沈鬱內斂, 身上永遠是乾淨整齊的衣著,喜歡用皮埃波曼(Pierre Balmain)手帕,坐駕是雪鐵龍(Citroën) 二馬力古董車。在家裡吃雪糕,他會規規矩矩地用純銀盤子端上來, 雪糕放在水晶杯子裏,用銀匙慢慢舀起細細品嘗。 他亦永遠只愛用藍色墨水筆書寫在復古的毛邊信紙上 ⋯⋯好一派傳統英國紳士風。 對於生活每一個細節,家明都是講究和執著的,對愛情亦如是。 於是,家明只好躲在他的書房裡拉小提琴,或夜看星星, 一份孤芳自賞的落寞 —- Narcissius 。 今時今日看來,這樣的男人或許有點老派。 但亦舒筆下的家明卻曾幾何時牽動了幾代少女的心,包括我。 家明這個名字已經變成了一個象徵符號 —— 女性的夢中情人,博學多才,溫文爾雅, 擁有高雅精緻的生活品味和文化藝術涵養。只是隨時光荏苒, 他會變得比較現代。在我心裡,今日的家明該是這樣的 ⋯⋯ 衣著: Hermes , Yohji Yamamoto, Helmut Lang 皮具及皮鞋: Hermes, Bottega Veneta , John Lobb 手錶: Patek Philippe, A. Lang Söhne 香水: Davidoff Echo 記事簿和筆: Smythson, Hermes, Montblan

一代时尚文青男神: 陳百強

1980年陳百強<<幾分鐘約會>>, 唱片為JW私人藏品。 1982年陳百強<<傾訴>>, 大熱曲目<<今宵多珍重>>、<<疾風>>, 唱片為JW私人藏品。 執屋,翻出1980年代陳百強幾張舊唱片,那時他才二十出頭。名 作《幾分鐘的約會》唱片封套照片上穿著一襲黑色PVC外套,塑造 帥酷的形象。另一張唱片《傾訴》則是陽光大男孩,穿著一件簡單的 V領粉紅色毛衣,領口露出一截白Tee。剎那間我不由得像回到中 學時代為他傾倒,幾十年後他這張臉依然這麼好看, 他這些穿著打扮依然不過時,反正人美穿什麼也美, 這就是真正的style icon 了! 形象指導在1980年代也還是一個剛萌芽的概念。有一次前輩劉天 蘭說,她在TVB當藝員時要自行照顧個人的形象打扮, 亦沒有品牌贊助,要真金白銀置衣, 以及參考雜誌的潮流資訊和搭配。1983年Espirit聘請她 當形象總監,當時香港人仍不甚明白這職位是什麼東東。 我也記得那些年劉培基替梅艷芳當形象設計師,大家才開始接觸「形 象設計 / 指導」這名 稱 。也沒聽過其他同期的明星和歌星有他們的形象設計師 或指導,又或造型師。就算到1990年代我做雜誌時,明星也還是 要自己添置衣裝出席各大小活動的,有時他們也會穿著自己的私服去 拍片。所以,我一直認為陳百強、張國榮和張曼玉是最有時 尚 最懂穿衣打扮的style icons,呈現他們強烈的個人風格。 時移世易,現今的歌影星必然有他們的造型師。不過,卻常出現服飾 、化妝和髮型三權分立的情況,互不相干,結果整體打扮令人摸不著 頭腦,有些甚乎慘不忍睹,也許現今的歌影星更需要一個形象總指導 或指揮,替他們的妝 、 髮 、 服整體打扮建立統一的概念和風格。 是否還有style icon? 恐怕這年頭是媒體宣傳吹水的多,只消日夜無間斷瘋狂刷屏,觀眾被 潛移默化,不是style icon也變icon 了!內地媒體就常鋪天蓋地統一口徑 :「xxx身穿乜乜搭配物物,優雅現身..... 」反正就是穿著美得驚天動地,流風所及,品牌的新聞稿也被影響。 又如男神和女神,已經是凡五官端正的統統被冠以這封號,但觀眾真 的認同嗎?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陳百強該是「超級文青男神」吧! (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