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8

後中年的夢想

踏入30歲那年,我開始覺得日子如飛! 踏入50歲後,我並沒有知天命,只有人到中年萬事哀,因為是後中 年! 每次當別人問我,在工作上還想幹些什麼?我總會帶著一點惘然,答 道:「其實我仍想做很多很多事情的。」 回看來時路,雜誌是關乎一種創造一種想法,也是一個傳播平台和品 牌。雜誌要存活下來,最終便是一盤生意,關乎商業模式, 不管是紙媒還是網媒。很少資深媒體人會創辦媒體平台的, 除非背後有金主。自掏腰包或合伙投資和經營的獨立小媒體,無論以 前的紙媒還是現今的網媒,我沒見過一個成功的,除了Hypebe ast 和100毛。前者早年上市,主要得力於擁有全球網民的流量及提供 電商服務。後者則擁有本土網絡高流量,得力於提供廣告創意製作及 活動策劃服務。不管何者,核心就是流量為王,才能開展商業版圖。 何況基本上任何創業者在成功前是任何一個崗位也要親力親為的。我 何來這些創業精神、才能與魄力? LIBRE LIBRE 我人生最無憾的是曾經與Bauhaus 合作開服飾精品概念店LIBRE, 希望將時尚與藝術融合,主推歐美獨立設計師品牌,包括Proen za Schouler、Viktor & Rolf、Philip Treacy、Clements Ribeiro、Eley Kishimoto 、Linda Farrow 等等。這大概是每個熱愛時尚的女生的夢想,希望擁有自己的設計品 牌或時裝店。最後無論結局是什麼,經驗告訴了我, 一家店再漂亮不能光是概念和理念,而是關乎商業模式和營運。 事隔多年後,我還是有時裝夢的。某天與朋友們聚會,提起洪晃 曾 在北 京開設服飾買手店 「薄荷糯米蔥」,作為展銷及推動大陸設計師的空間和平台,我便興 致勃勃說, 希望 也有一家專門𣾀聚大中華又或香港時裝設計師品牌的 買手店,以買手店作為核心,再辦活動辦刊物等等,作為推動及培育 大中華或香港獨立設計師品牌的溫床,尤其是新銳。 這當然是夢話!所以我還是過著我的半退休生活,遊戲人間。 ( 原文首發於香港明報專欄 ,  版權為作者擁有 , 不得轉載 , 網絡版經重新修訂 )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janicewong831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jani

我的正反論

「 我扮演了角色,在角色中尋找自我, 我重複角色,在角色中迷失, 你看我的角色,以你的方式解讀我, 你重複看,以我的方式解讀自己, 演員和觀眾,表演和觀賞,印象和真實之間, 哪個是瞬間,哪個是永恆, 哪個是我?」 近年我最喜歡的一齣內地廣告片,由胡歌演繹Chanel No.5香水的形象和個性,他在片中的一段獨白,”You Know Me & You Don’t “ , 正如Coco Chanel 一生的多面和複雜性,可惜香港無緣播放這廣告片,只能在yout ube看。 我不是演員,但在生活中有誰不是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亦在不同的 人生階段有不同的角色。再親近和認識再久遠的人也只能看到你某個 人生階段和生活片段中的某個角色,日積月累,也就難以磨滅,在一 些人眼中永恆定格於某年某月某日的角色,在另一些人眼中則又是另 一個角色,最後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正如佛家常談到內觀其心, 外觀其形。 自小我便是一個喜歡做夢和幻想的孩子,亦興趣廣泛。小學的時候, 身旁鄰座的同學父親是過氣粵語片導演,同學經常將他父親的電影劇 本帶回學校給我看,看多了便幻想我也要去拍戲,也真的曾央求母親 讓我去投考電視台的小演員,當然嚇得母親要死,以為我不要念書, 痛罵了一頓。 上中學時,開始看時裝雜誌便幻想自己長大後去當模特兒。同時又熱 愛聽電台節目便幻想去當DJ, 也曾負責做班刊時特意策劃一個電台DJ的專題故事,去參觀和拜訪 電台,乘機認識自己心儀的DJ。後來也曾試過考香港電台的DJ, 卻因為廣東話的發音不夠字正腔圓而沒考上,藝員訓練班亦如是。倒 是數十年後被電台邀請,主持過一個小環節的節目,總算圓了我中學 時的夢想。 當然,我也愛看小說,希望成為作家,於是將自己的散文、二次創作 的歌詞、影評和樂評投稿往那年頭的年輕人雜誌,像現代青年人周報 、新時代雜誌、電影雙周等,也真的被採用,賺著我中學時代的小稿 費,亦開始了我的天才夢。大學時代我這天才夢更嚴重, 因為寫下了台 灣學生文學獎的一篇得獎小說。 畢業後曾當上許多年的編輯並不是偶然,行內人和讀者們對我的認識 也是這身份,想到寫時尚的作者亦總會想到我,但我寫得好嗎?只是 因為那些年的獨家採訪設計師內容吧了!  這 無關乎任何創作,我的天才夢早已消失! ( 原文首發於2016年香港明報專欄 ,

你好,阿飛!

1996年,台灣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為奧地利Grazer Oper歌劇院執導現代歌劇《羅生門》,成為華人之光。兩年後, 張 藝謀在北京紫禁城初次執導西方經典歌劇《杜蘭朶》(Turand ot),開始世界巡迴演出,驚艷國際。2015年,台灣 人力飛行 劇團 創辦人及創意總監黎煥雄Miguel 亦登上國際舞台,為德國杜塞道夫萊茵歌劇院 (Deutsche Operam Rhein) 執導這齣西方名作《杜蘭朶 》,成為首位站上德國歌劇院的華裔導演。 對於 黎煥雄 的創作,我難免有私心,他是東海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台灣 新浪潮劇場藝術運動的重要旗手,也是我的大學同學。 中國人常說三歲定八十,我想是的。以前上學的日子,除了中國戲曲 史和現代戲劇課外,才看到Miguel的蹤影,中文系其他艱澀乏 味的課程,什麽經史子集,他便常翹課,在忙於組織劇團河左岸。在 同班同學裏他是最沉迷戲劇及劇場藝術的。 上世紀80年代台灣在戒嚴的環境下,當地劇團大多非常傳統,於是 新世代常努力探索和吸收西方文學和戲劇的藝術形式和技巧,以結合 中華和台灣本土文化,以及現代社會的主題,有別於傳統話劇的主題 、內容和模式,產生了好些嶄新前衛的劇團及創作,像賴聲川的「 表演工作坊」、台大的「幻墟」、淡大(淡江大學)的「河左岸」。 人力飛行劇團在上海文化廣場 大劇院公演的《時光 電 影 院 》 音樂劇,由黎煥 雄執導,改編自幾米繪本。 多年以後,與這位新浪潮劇場運動旗手老同學Miguel 重聚,在上海看了他執導和改編的幾米音樂劇《時光電影院》,不由 得驚艷,已非學生時代的實驗劇團「河左岸」。深度的內容、專業的 製作,以多媒體形式呈現老電影院的人生悲歡離合故事,在追憶逝水 年華少年光陰的情懷下散發淡淡的哀愁。 正在台灣公演的《阿飛正轉》音樂劇,台中歌劇院場。 然後上周末又與幾位老同學相約,去了一次台中,只為了看他的 人力 飛行劇團 與香港 一舖清唱 合唱團在台中歌劇院合作公演的《 阿飛正轉》音樂劇。牛郎織女的故事,誰會關注讓男女主踩在腳底下 搭橋的喜鵲?充滿著歡笑的輕喜劇,背後卻是微言大義的一齣悲劇。 每個人也是一隻鳥,一位阿飛,也有夢想, 也在他們各自的天空下飛翔。有的人飛得高,有的人想飛, 卻在體制下未待飛翔便已

我的青春, 在台灣

台北西門町一向是年輕人的聚集地,可惜我只能緬懷青春歲月的舊時光。 我看來從來不哈日,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哪個香港人不曾哈日?由小時 候看日劇《柔道龍虎榜》、《青春火花》、《綠水英雌》,到中學時 代看《排球女將》,再到成為輕熟女後看《東京愛的故事》、《 悠長假期》,橫跨了三個年代。何況香港樂壇最輝煌鼎盛的1980 及1990年代,最流行改編日本流行曲, 配上粵語歌詞後唱至街知巷聞。 對於台灣人,受日本的影響更甚,涵蓋歷史、政治到文化和潮流。走 在台北街頭,無論日治時期 (1895-1945年)遺留下來的建築、十字型街道,還是生活 和飮食習慣等等,就像一個小日本。 2001年台劇“流星花園”的校園取景地, 便是在我母校淡江大學包括女生宿舍。 上大學的時候,我還曾和三位日文系女生共處同一宿舍寢室。而學校 亦與日本的大學結盟,成為姊妹校,互相交流學習。每年日本的姊妹 校會派送它家的中文系學生來台一年,成為我的同班同學。 幸好我們從來沒有爆發中日大戰!相反在那些年日本女同學們早已流 行化祼妝,成為我們台灣女生的學習對象,彼此產生親密互動。 在台灣無論大學設立日本語文及文學系,課外是日本劍道興趣及研習 班,還是兩地的學校結盟和學生們赴日升學是很普遍的。有時去中南 部的同學家裡作客,同學的父親會一邊吃著炭燒秋刀魚,呷著清酒, 一邊不期然啍著日語歌曲,那一份戀日情懷是這樣的深。 不過,予我情意結最深的還是那一碗海帶蛋花湯和紫菜豆腐湯。讀書 的時候常喝,是台灣人的家常湯,連吃中菜也要搭配在一起,此後亦 成為了我的飲食餐單必備 。 於是,我一回台,從早到晚也要吃日本菜,不管是懷石料理還是日式 火煱、炸物、魚生、壽司和味噌湯麵,比香港的是好吃多了! 一看到Hello Kitty主題餐廳,更忘了自己幾歲,二話不說便衝了進去,好不 好吃不是重點喔!正如蔡英文也搭乘Hello Kitty 專機外訪,雖然有些匪夷所思,不同人對她的動作有不同的解讀。但 這只可愛小貓是陪伴了幾許不同年代的少女和小孩成長,當然我也不 例外,只是不好意思告訴別人,由中學時愛買它家的文具到大學時用 它家的化妝品。 也許每個人也有不同的一面。生活在香港,如果哈日就只是原宿街頭 潮流、追星和去日本旅行。日本的國花是櫻花還是菊花, 恐怕大多數香港人只知前者,

才女的四藝

小時候常看母親釘珠繡花做衣服,我卻無心學習,心想她懂便好了, 可以幫我縫縫東西,可是有一天總會天若有情天亦老啊! 早陣子Chanel 的Mademoiselle Privé 藝術展鬧哄哄,也帶來了替高級訂制時裝做刺繡的Lesage 體驗工作坊。急忙拜託了香奈兒的公關替我安排,在Lesage 臨別香港前最後一堂趕快去學學這手工藝,就算只是半小時的體驗課 程。 卻原來精緻女紅的手工細作真的很難啊!要非常凝神靜氣,手、眼與 腦袋同時協作並用,沒20分鐘我已經要投降,怎麼以前小時候好歹 也常愛串珠鍊的經驗完全派不上用場?亦無論在巴黎參觀過Lesa ge工房,還是看母親一針一線地縫,這麼輕巧, 卻原來不是想像中容易。 想起中國古代常強調才子才女們須有四藝,琴(古琴)、棋(圍棋) 、書(書法)、畫(中國畫),女子還須懂刺繡女紅,這要求標準真 高耶! 有一陣子我也曾努力學習圍棋,但別將在電視劇看到的當真,劇中人 對奕,通常在高山流水的環境,一邊喝茶,輕輕鬆鬆,真高雅!實情 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思想哲學和變化多端的攻防戰略便體現在圍棋裏, 每次上課和老師切磋對奕真是腦細胞大激蕩。不然Google 開發人工智能AlphaGo也不會與全球排名第一的圍棋高手對奕 ,舉行世界賽,以電腦擊敗人腦。 不過,我覺得要求最高和最苦逼的是民國時代的才子才女,還要學貫 中西,不是懂英文便行,而是不管中西方的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和哲學 ,也能侃侃而談。徐志摩在英美留學讀經濟,卻去發起文壇運動, 搞新月派,又要去大學做英文系教授賺錢。張愛玲就寫《海明威論》 ,解構和評析他的小說世界。張最著名的一篇學術文章,論清代到民 初女子的衣裝轉變《更衣記》(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原文便是以英文撰寫,配以她親繪的插圖,刊 登於1940年代上海英文雜誌《The XXth Century》。 那個年代的男女真的很厲害耶!所以今天香港哪有才女? Photos ( Portraits ) : Olga Yuen  ( 原文首發於香港明報專欄 ,  版權為作者擁有 , 不得轉載 , 網絡版經重新修訂 )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janicewong831 Instagram:  ht

國際時尚權威的教誨

這陣子在自己的社交媒體連續好幾天刷了一下以前在巴黎和米蘭時裝 周與那些恩師們像Joyce Ma, Joan Burstein, Suzy Menkes, Cathy Horyn, Colin McDowell 的合影。有時裝公關告訴我,這勾起了他的回憶,就是看到我以前在 雜誌上的國際四大時裝周報導,以及身影,令他心生嚮往, 也要踏足時尚界。這令我覺得自己真是罪過,老是誤人子弟, 只能苦笑說:「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開始,我也不會對時尚一往而情深 ,這個行業並不如旁人想像般簡單和美好。 」 Cathy Horyn, in 2011 Joyce Ma, in 2001 Colin McDowell, in 2011 如果由昔日到今天我一直影響了一些人,其實我也是被那些國際時尚 權威及大咖們影響,看到她們怎樣做人做事,不懂的時候, 請教她們,我也許不會變成今天的我。 最記得年輕的時候,我初次接觸國際時尚界,看到時任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時裝編輯及評論人的 Suzy Menkes 非常有話語權和影響力,不由得令我心生崇拜。 有一次我忍不住問英國時尚教母及Browns Fashion 創辦人Joan Burstein , 為什麼Suzy Menkes這麼厲害?教母微笑著告訴我,「我們尊敬她,因為她 從來不違規收黑,她寫的便是良心話,公正的報導和看法。」 Suzy Menkes, in 2013 Joan Burstein, in 1998 教母對Suzy Menkes 的解讀一直深植我腦海。後來我有一次在秀場終於可與Suzy Menkes 相鄰而坐頭排位置,我忍不住對她說,「我希望成為你。」 她面露微笑回答我,「妳應該成為妳自己。」 她這句話自此成為我人生的座右銘。可惜時間在變,人也在變,市場 更急劇變化。我最景仰的教母們Joyce Ma 和Joan Burstein 早已將公司出售,退休去了。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亦不復存在,Suzy Menkes 轉會了,紐約時報的Cathy Horyn 、英國Vogue 的Alexandra Shulman 也像我般正以自由身接案子。 然後在Bussiness of Fashion 忽然看到Cathy Hor

香港的老年化

香港是否老年化?我想是的。 不知道為什麼本地40歲以上的人通常很抗拒科網和社交媒體,以及 它的衍生物,覺得將傳統市場模式翻天覆地轉變了。但我常覺得水能 載舟亦能覆舟,我倒是很享受它美好的一面,令世界每一角落的資訊 也能輕易流通,天各一方失聯已久的朋友亦可以重新聯繋。 我最後主理的一本港資中國版時尚雜志 偶然翻看舊雜誌,原來我最後一份媒體工作已經是十年前, 主理明報週刊旗下的一本內地時尚雜誌。做時尚雜誌若沒有國際名號 ,亦欠缺國際內容資源,只靠個人關係網絡是很困難和艱辛的,尤其 在內地如此崇尚與國際接軌。所謂與國際接軌,不是模仿或抄襲西方 媒體內容變成中文版便是國際化。而是無論由拍與被拍、 訪與被訪的人物,以至專欄作家也能邀請西方時尚大腕粉墨登場,與 本土精英及新銳人才共同創造雜誌品牌的自家內容。 是否有點像時尚聖經Vogue的風格?沒錯!自從2005年Vo gue中國版進入內地後,內地媒體的面貌和生態便起了翻天覆地的 轉變,其他媒體紛紛要積極及加強投放人力物力資源以國際化,抗衡 Vogue 中國版,與05年前是天壤之別。 Written by : Dr Ava Shamban Translated by : Ken Loh Written by : Suzy Menkes Translated by : Ken Loh 做大陸市場的人常有一句話,以香港概念、資源及運作模式移植於內 地通常會敗北,就如以卵擊石。十年前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天真得以 為能以卵擊石。希望能邀請國際時尚及美容界大腕專家撰寫專欄去壓 場,如Suzy Menkes ( 時任New York Times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時尚總監)、Dr Ava Shamban ( 美國著名皮膚科醫生及UCLA 醫學院助理教授),雖然成事,但也不能改變現實的狀況。 十年後,如果不是Instagram, 我大概不會得知這兩位大腕的工作近況,以及重新聯繫。看到Dr Shamban 在Allure 的醫美視頻節目Ask Dr Ava講解護膚抗衰老作用,以至上電視操刀示範美國最新去皺針劑 Xeomin,令60+的美國演員Christie Brinkley 看來年輕了二三十年,看得我瞠目結舌,她真的很牛逼耶!也要As k Dr 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