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穿高訂時裝的女人Mouna Ayoub

Mouna Ayoub


每年兩次的巴黎女裝成衣周和高級訂製時裝周, 我更喜歡後者, 因為它才代表法國時裝藝術和工藝。以前巴黎高訂時裝周沒這麽多中國人, 有一份遺世獨立和孤芳自賞的貴族氛圍, 忽然所有中國人都來了, 高訂時裝周一如成衣時裝周般變得喧嘩擾攘。此時此刻, 我總會想起Mouna Ayoub, 一位穿高訂時裝 ( Haute Couture ) 及懂得時裝藝術的女人, 全球12大富豪之一 Nasser Rashid 的前妻。


在巴黎時尚圈Mouna的名字是無人不曉, 因為由她18歲擁有第一件高訂時裝開始, 是一襲Jean-Louis Scherrer的婚紗禮服, 數十年來累積下來擁有的高訂時裝超過1, 200, 每年平均訂造40, 總值估計約數十億港元!Mouna 是全球二千位高訂時裝顧客中的VVIP。有一年法國馬賽( arseille ) 博物館也要為她擧辦高訂時裝私人珍藏回顧展, 並出版專集。多年前我有一次經朋友介紹認識Mouna, 她曾說:「穿着高訂時裝的感覺, 就像擁有一份真正的愛情。當你看到一件獨特漂亮的衣服時, 由訂造的一刻開始, 不斷花時間去試身以達到100% 配合你的體形為止, 那種完美會令你與衣服墮入愛河。它是真真正正為你而設和配合你的。」當她訴說與高訂時裝的至死不渝愛情時, 眼眸裏是閃爍着快樂的神采, 就像沐浴於愛河的女人。「成衣再怎樣高端, 無論如何也沒有高訂時裝的獨特、完美和華麗, 它亦不是只為你而縫製, 只像一個一夜情的男人。」  

巴黎高訂時裝為什麽是時裝藝術的精粹?看這個手工!這襲由金線刺繡與珠片合縫的Chanel  96春夏晚裝裙也是Mouna 最貴重的藏品。

                                                   

將不同段數的衣服比喻為不同的情人, 只有時裝精才會明白。我也曾經愛時裝愛得傾家蕩產, 情到深處無怨尤, 但與Mouna相比是小巫見大巫。她所有的晚裝和較花俏的日裝全是高訂時裝, 對她來說它們是具備收藏價值的永恒藝術品, 就算經過歲月的洗禮, 依然可以穿着, 歴久常新而非曇花一現的流行品;亦從沒有豪客的專橫, 要求修改設計師的心血結晶, 只有百份百的信任和支持。在她的珍藏裏擁有最多的便是Chanel Yves Saint Laurent的高訂時裝。


那次在她下榻巴黎Park Hyatt的總統套房裏與她會面, 她便帶了幾襲珍藏的高訂時裝來巴黎, 看到她穿上其中一襲Chanel的深V領口修腰珠片藍白色晚裝長裙, 看似線條和款式簡潔, 但卻將她原本微胖的體形修飾得婀娜多姿, 胸、腰、臀的三圍線條比例勻稱。而裙子由上至下漸漸疏密有致的白色珠片, 再輕輕點綴着水晶石, 不止勾畫出恍如火燄的圖案, 帶着微彼閃爍的光芒, 也慢慢透視了下身的深藍色雪紡裙襬, 腿部線條約隱約現, 性感得來又這樣含蓄優雅。Mouna告訴我,這襲晚裝長裙是Chanel 1997年春夏的作品, 花了將近600小時縫製。無論我當日看來或今天回想, 款式依然不過時。對於每一件高訂時裝, 她是如數家珍。而這襲晚裝長裙並非她最貴重的投資, 最貴重的是一襲金線刺繡與珠片合縫的晚裝長裙, 也是Chanel, 花了她35萬美元訂造, 當時是1996年!


我一直想如果今天要量身訂造這襲金線刺繡與珠片合縫的晚裝長裙, 費用會是多少?自從那次與Mouna碰面後, 我便沒有再遇過她。她曾經說她已不大看高訂時裝秀, 自然會有品牌的專人找她, 展示衣服給她看, 而依照她體型而製作的人型模特樣本亦一直存放於各大品牌的高訂時裝部内, 只要體型沒怎麽改變, 也不用量身才開始縫製。這就是穿着高訂時裝的女人所擁有的尊貴特權。不過,也有人說Mouna 近年不及以前般風光, 於是失踪了。我想從品牌的渠道中打聽她的下落, 還有否訂造高訂時裝?也不得要領。對顧客的一切, 三緘其口, 是高訂時裝從業員的專業操守, 不像本地的名店, 和店員相熟一点, 就可以聽到許許多多關於某某大客的三姑六婆是非。這就是高訂時裝和名牌成衣待客之道的分別。


版權為作者擁有, 不得轉載 )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janicewong831

Instagram : http://instagram.com/janicewong831/

微博 : www.weibo.com/janicewong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與 Joyce Ma危難中的情誼

昔日我與 Joyce Ma 在 歐洲 時裝周秀場內 在我時裝路上影響我最深遠的一定是馬郭志清女士 ( Joyce Ma ),  我習慣稱呼她為馬太。有一次她談到自己的時裝信念及 Joyce Boutique 的創辦宗旨時 ,  她語重深長地說 :  「永遠當一位先鋒而不是跟風者。」自此成為了我的工作座右銘。 當然 ,  做先鋒永遠困難重重 ,  沒有成功的借鑑 ,  要自行探索 ,  披荊斬棘。成功後 ,  又會背後有很多流言蜚語 ,  競爭者羣起湧現 ,  希望取而代之 ,  將你拉下馬 !  我如是 ,  馬太亦如是。但我幸運地在那十年的國際四大時裝周的採訪歲月裏 ,  有兩位時裝教母的扶掖 ,  一位是馬太 ,  另一位是英國的 Joan Burstein,  不然在盤古初開的 1990 年代 ,  我還要代表一份不會教老外認識的香港本地中文媒體 ,  我如何躋身於 Giorgio Armani 、  Dolce & Gabbana 、 Jil Sander 、  John Galliano  、  Alexander McQueen 等時裝秀場 ?   然後又較任何香港同業獨具慧眼 ,  率先做着好些在歐洲時装界嶄露頭角的設計師專訪 ,  而香港人還未懂得的 ,  像 98 年訪問剛冒起的 Marni 掌舵人 Consuelo Castiglioni ,  我永遠快人一步將第一手最新國際時尚信息帶進香港 ,  打造出那十年的國際時裝周聖經 ,  詳盡深入而原創。我這時裝聖經和「獨具慧眼」還須有馬太和 Burstein 太太在背後支持 ,  不然有慧眼也沒有執行能力 ! 當 2007 年馬太和她的家人從 Joyce Boutique 全線退下來時 ,  她的舊員工感慨地說許多人都變臉了 ,  唯獨我有情有義 ,  依然不時託人問候馬太。我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 !  豈是忘恩負義之輩 ?  何況 Joyce Boutique 對於香港的中產及以上的階層來說是一個集體回憶 ! 中環新世界大厦 Joyce Boutique 闊太雲裳夢 任誰也知道在香港 1970 年代經濟開始起飛時 ,  流行外國高端時裝 ,  馬太創辦了 Joyce Boutique 。最初它原為一間小小的服飾精品店 ,  於 1968 年為她家族旗下的永安百貨開設 ,  銷售外國名牌時裝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國軍法,鎖島主義,也就不難明白《返校》那時代的悲劇,台灣過往戒嚴時期的狀況,在 1980 年代以前尤為嚴峻。 不過,就算在 1980 年代,政治仍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