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Joyce Ma的跌宕人生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令Joyce王國陷入嚴重財務危機一直翻不了身直至2000年以吳光正為首的會德豐成為了這王國的大股東, Joyce Boutique的債務才平息下來。


有一次我在馬太的巴黎寓所與她訪談我忍不住問她禍事的起端是否因她所託非人昔日Joyce Boutique 勢頭迅猛地發展和擴張Joyce Ma擬定商業策略、營運管理以及向銀行貸款和融資的是一位意大利人Roberto Dominici。他曾於意大利航空任職卻從未涉足過時裝零售及百貨業。Dominici對1990代中期兩本經濟學暢銷書 Asia Rising( Jim Rohwer 和《Thailand’s Boom! ( Pasuk Phongpaichit Pasuk Chris Baker 合著奉若神明深信不疑認為21世紀是亞洲的天下以泰國為首於是他看中了泰國、南韓和台灣這幾個東南亞市場但最匪夷所思還有菲律賓。結果後事如何也無庸贅言。至今21世紀亞洲的天下也輪不到這幾個東南亞小國吧?


當年我常在馬太的巴黎寓所內作客她會跟我打開天窗說亮話。


No!」她當時斬釘截鐵地向我回道,「我從來沒有埋怨過任何人就當學習吧!之前經濟欣欣向榮那些書也是這樣說嘛泰國是將來亞洲的經濟命脈哪想到會一下子陷入谷底。 一個人要懂得無悔將困難當是一種挑戰吧 ! 而且當時也怨不得別人如果Christina Ong不是和我競爭我便不會不停地擴張生意。像Armani, 她不斷替它在海外開店如果我只有香港市場, Armani會乾脆連香港代理權也一併交給她吧這令我當然要開拓海外市場。當時如果我不穩住這個局面現在則連香港市場也失去了!


我也明白馬太那種欲罷不能的處境和心情為保王者地位不失自然會被迫着不斷向前力衝擴張發展。 然而世事無常, Joyce Boutique曾是Giorgio Armani Emporio Armani全球三大代理商之一誰又會想到就算Joyce Boutique 不積極發展海外市場後來Armani 也還是取回代理權由品牌直接經營。時尚界兩位女王在1990年代拼個你死我活Christina Ong 為首的新加坡時裝零售集團Club 21不斷擴展商業版圖從馬太手裏奪取了經營多年的Donna Karan DKNY Calvin Klein CK by Calvin Klein香港及東南亞代理權最後又如何?現時除了DKNY 也難逃被這些大牌取回代理權的命運直接經營。而一場亞洲金融風暴雖然令雙方平息戰火卻元氣大傷彼此均疲於奔命向一些大牌售回合作經營權以套取現金大牌也好趁機輕易取回亞太區市場開啟了今天直營的局面代理商的光輝歷史不再。


冥冥中自有主宰


當年我最感奇怪的是馬太並非生意人無可厚非她以獨特而優雅的時裝品味和藝術眼光稱著但昔日身為董事總經理的Roberto Dominici卻單靠兩本參考書便作出重要的商業決定倒很匪夷所思雖然「書中自有黃金屋」但中國人也有一句老話:「盡信書不如無書」。


「當天如果丈夫和Adrienne 拉住我我便不會這樣如火如荼地擴張雖然我亦一樣會擴張生意。做了Joyce這麽多年也不曾如斯境況沒關係啦這是天意!」


結果, Dominici 自然要離場馬太的二女兒馬美儀 ( Adrienne ) Joyce Boutique 市場傳訊部主管接任為董事總經理時年33歲。馬太曾言:「以前我沒想過要栽培她 ( Adrienne ) 成為接班人但冥冥之中自有主宰。公司一旦發生危機很順理成章地推她上位難道又再交給外人嗎?我只有兩個女兒長女已婚要照顧三個小孩啊!」而Adrienne 當年臨危受命亦揚言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在商業上扭轉乾坤提升盈利減輕債務重新擦亮馬家Joyce Boutique的金漆招牌。翌年( 1999 )她亦將集團的虧損由2億多下降至88百萬但若要東山再起談何容易。



昔日 Joyce Ma (3) 被外國媒體稱譽為「香港時尚界第一夫人」不是浪得虛名她帶著女兒馬美儀 (4), 在國際四大時裝周內永遠佔頭排席位。


其時
Joyce Boutique 雖然已配股20%予意大利服飾製造商集團HdP, 令馬家的持股量由59% 減至47%, HdP亦有權在未來5年內增持股份至34.99%, 在全面收購最少所需35%股份的臨界點上但馬太始終非常篤定對我說:「我又不擔心HdP會併吞Joyce啊!他們不幹零售業的也不懂遠東市場。一旦有這一天再看吧!我很有信心他們不會這樣做。我們雙方的協議是Joyce Boutique 會幫他們的品牌在遠東市場開店, we are their eyes!」

一直以來馬太對於自己的卓越品味和眼光以及與品牌的深厚關係是引以為傲這當然毋庸置疑。但當90年代時尚產業開始朝大名牌大集團的方向發展時注重的是零售商的入貨量每季系列90% 的貨品都要採購才能符合大牌的商業期望和要求。作為零售商基本上也不用談什麽個人的獨特品味和風格與七、八十年代流行時裝精品店及需要靈魂人物支撐迴異沒有誰少了誰不行。


然而當業界還在猜度HdP會否將來吞併Joyce Boutique, 峰迴路轉的是只約兩年光景馬家便須再變賣股份買方是以吳光正為首的會德豐集團成為了Joyce Boutique 的大股東當時持股量是51.3%, 作價是25百萬。其後會德豐將所持的股權轉讓予吳光正家族信託吳家現增持至72.9%, 馬家則是21.67%


悉達瑜珈靜心境


在會德豐入主初期我在巴黎和米蘭時裝周碰到馬太是有點訝異她仍營營役役奔走於秀場和品牌的樣版房之間看秀、 買貨和發掘新品牌還興高采烈地告訴我新添了些什麽品牌和貨色。當然此時此刻香港時裝女王已無復有一大羣買手十多二十人前呼後擁地簇擁着她經常陪伴著她的是女兒Adrienne和幾個買手。


在巴黎皇宮花園

「這不打緊了!」


在馬太位於巴黎的寓所裏她再次與我打開天窗說亮話關於由她一手創辦的Joyce Boutique易主之事。


「我只是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誠做了幾十年為的不光是錢。會德豐也沒找人來取代我叫我滾開我仍然是Joyce的主宰靈魂人物他們持股相反可以令公司擴張發展。Peter (吳光正很看得起我彼此認識了很多年大家也是上海人價錢一談便成交了。我不覺得變賣股份是一個悲劇在一年內你便會看到我們是一個很好的組合。Joyce 不能一代傳一代不重要人死了便如燭滅。像Christian Dior, 創辦人死了後品牌也不是由他的後人擁有啊!一個人不可能永遠存在將來的事將來才算吧!最重要是這刻, Joyce的股票回升還不是賺回來?」


馬太表現得這樣平靜。 窗外是著名的Palais Royal 王宮花園滿眼繁花樹影恬靜安詳。世事如棋只可惜並不像巴黎這古都千秋功業可以在時間的洪流裏屹立不倒永久保存。


其時原為會德豐旗下的Lane Crawford ( 後被吳光正私有化早已在千禧年前繼Club 21 後與Joyce Boutique 爭奪品牌的競爭對手然而馬太和Joyce Boutique在國際時尚界的聲望和地位始終難以動搖品牌總是會先找Joyce Boutique合作。就算被會德豐收購後馬太仍堅持獨立的管理層、市場定位和營運。


「是我們的就屬於我們, Lane CrawfordLane Crawford。許多品牌也是我最先引進的他們想學我吧了!」


然而世事始終由不得你何況是大局庄家與幫閒已定時。2004Lane Crawford在吳光正女兒吳宗恩領航下由老派百貨店華麗時髦大蛻變, Joyce Boutique的品牌亦要駐場又成立Lane Crawford Joyce 聯盟公司整合資源和分配兩間姊妹機構的貨品。馬家離場是早晚的事終於在2007年發生。


我卻依然記得馬太在遭遇連番挫折時經常說:「我覺得凡事也要看開, let it go!每天起床後我也會靜坐冥想兩小時令自己和內在的真我接觸從而釋放自己否則我想自己沒法面對今天的挑戰。一個人心靜的時候便可以一步步順道而行不會衝動作出錯誤的決定。我以前脾氣很壞亦很完美主義現在我會懂得let thing goes and appreciate what it is! 生命最重要是擁有健康保持心境平和。我也曾想過退休但我相信一個人在某個時刻自然會做某些事冥冥之中自有主宰神會安排你在另一個方位所以無論做什麼事也要百份之一百感到光榮。」


在馬太的寓所裏便恒常擺放著印度悉達瑜珈宗師Gurumayi 的照片一身素衣拈花微笑。


在巴黎皇宮花園內坐落了一間Joyce藝廊經常展出不同藝術家的作品樓上便是馬太昔日的寓所如今是否仍安在?


原文刊於我的著作 #時尚風雲25年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janicewong831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janicewong831/

微博 : www.weibo.com/janicewong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向世界出發終身學習

事隔三十年,9月後我在台北再做回學生,在新居附近的社區大學開 始上茶道班。同時,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 。 社大的須每週一晚去上實體課2小時,共18節課,理論與實踐兼備 ,由認識台灣茶葉發展史、茶葉品種到學習泡茶技巧、 以及品飲分享,訓練視覺、嗅覺和味覺,因為茶湯是包含五感中的色 、香、味。 在台灣學習茶道、咖啡和紅酒是非常普遍,不像香港般難以入手。每 個社區也有一所社區大學,自1998年開始成立,由政府撥款支持 ,作為對成人的持續教育,強調生活應用。由茶道、咖啡、烹飪、 書法、繪畫、樂器、舞蹈、網球、瑜珈以至歐美日語、法律常識、 投資理財、中藥保健等課程,涵括人文、自然及社會科學、 以及生活美學、才藝和運動類,琳琅滿目。所有科目一律18節課, 每節2小時,亦統一學費,盛惠三千多新台幣,約900港元, 造福公民! 這樣的社區大學一直以來便很受不同年齡和教育程度的台灣人歡迎, 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我上的茶道班十居其九是退休人士,正享受樂 活! 當然,各台灣大學亦有成人持續教育進修學院,定位是學術性課程, 設有學分和非學分制,而全台是150所大學!比我大學時代多了將 近8倍的學校,真是全民高等和持續教育普及化,各大學還提供網絡 課程方便大家在線學習。而作為龍頭的台大也有茶道、 咖啡和紅酒課程,以培育專業鑒定人才為目標, 授課的是農務系教授。不過,若以茶道作為人生下半場的事業發展目 標,我還沒確定耶,社大便是一個很好的踏腳石去發掘和探索個人興 趣,CP值高! 若不想花一學期幾個月的時間實體或在線學習,由官方博物館、藝廊 以至民營機構亦經常舉辦眾多不同定位、形式和受眾的講座課程, 只需短短幾小時,由藝術、育樂生活到財經商管基礎知識、老闆學, 像親子攀樹課程、古代東方香氛與下午茶分享講座、 藝術授權經營課、會計師教你設計初創公司股權等,各適其適。與香 港流行的講座常一面倒教你投資炒股票,如何發達,大異其趣。 不過,我在社大既然唸了一門悠閒課,便決意另選一門學術性的,就 是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這多得香港的逆 權運動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在迷惘中我只好大學問,亦當然是向民 主自由的發源地美國叩問它的頂尖學府。 整個課程是在線觀閱哈佛政治系實體課堂的影片,自己安排時間自由 上課,共24節,每節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國軍法,鎖島主義,也就不難明白《返校》那時代的悲劇,台灣過往戒嚴時期的狀況,在 1980 年代以前尤為嚴峻。 不過,就算在 1980 年代,政治仍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