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Van Cleef & Arpels 的寶石魔力


  
Matinée d’Orient 白金、圓形鑽石、梨形海藍寶石弧面切割綠松石鑲成

時裝和珠寶, 如果只能二選一, 我一定會回答是珠寶, 因為珠寶才有保值能力, 當然這要視乎品牌級數。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情迷Van Cleef & Arpels, 長年戴著它的黑色瑪瑙和白色珍珠母鑲小圓鑽的兩枚Alhambra 四葉幸運草戒指, 雖是入門小玩意, 但款式經典長青, 年年升值, 有何不測, 也可交給SothebysChristies拍賣行,有價有市。這便是過百年珠寶世家的魔力, 而這份魔力不是靠講故事的marketing手法所打造的, 而是實質的內涵。

因為它家的歷史傳統是由珠寶商的女兒Estelle Arpels與寶石切割師之子Alfred Van Cleef締結婚盟開始, 1896年創立了這珠寶品牌,對白鑽和彩寶無論在淨度、色彩、切割和鑲嵌方面份外要求嚴謹, 亦有自家的一套獨門功夫。 例必採用F  級成色VVS1 淨度或以上的鑽石, 連一顆小圓鑽也不例外, 單憑肉眼已可清晰看到鑽石份外閃耀亮白精瑩和清澈, 若是高級珠寶系列更隨時是鑽石中最頂尖兒的D 級成色FL無瑕淨度。各種精湛的切割鑲嵌法, 令鑽石和寶的光芒發揮得淋漓盡至。其中最聞名遐邇的便是它在1933年發明的隱密式鑲嵌法, 將一顆顆細小的寶石以紡織的形式緊密地鑲嵌在精緻的黃金或白金網格內, 完全不見任何金屬爪托及寶石之間的空隙。

當然, 購買珠寶除了注重白鑽和彩寶的品質、切割和鑲嵌外, 款式設計也是重要的。我喜歡女性化的設計風格, 大部份女人也該如是吧? VCA 源於Art Nouevau時期的傳統最擅長將大自然的花葉蝴蝶等作為題材, 雕刻得栩栩如生, 帶着浪漫的詩意而且首飾經常暗藏玄機, 一物兩戴或作活動開合式設計, 靈活多變, 像項鍊和手鐲的飾墜往往可以分拆變為胸針, 併合時又能做到巧奪天工不易察覺, 著名的Between-the-Fingers蓮花戒指便是活動開合式設計, 一款兩戴。

這麽多年來我曾經有幸數度參觀VCA珠寶工藝坊, 設在巴黎最頂級奢華的商圈Place Vendome, 也是唯一在那兒設有工藝坊的珠寶品牌, 源於1906年品牌Place Vendome 22號開店已屹立於此, 真高貴!工藝坊内約有30多名工匠, 負起了珠寳首飾的模擬樣本切割磨光鑲嵌等工序, 各有不同的嚴謹專業分工, 僅是磨光便已分負責初步和最後磨光的工匠, 鑲嵌又另分負責一般及隱密式鑲嵌法的 模擬樣本也須製作綠蠟和普通金屬各一, 前者計算珠寶重量, 後者檢視設計的可行性。

看到工匠們凝神專注地工作, 其中有對著一顆顆只有0.01克拉的超微型小鑽石埋頭伏案鑲嵌, 而且可以同一崗位做了幾十年也樂此不疲,自此不得不佩服珠寶工匠的敬業精神和刻苦耐性。而要當一位VCA的工匠最少須15年經驗,一件高級珠寶由設計到完成歷時兩個多月至一年, 還未包括搜尋珍貴罕有的寶石所需時間

所以, 次當我看到VCA的高級珠寶系列也份外帶著一份尊敬的心情, 它的靈魂和價值便在寶石、工藝和設計本身。就算設計可以被複製, 品牌的歷史故事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重新定義, 但非凡的寶石和獨門工藝卻永遠不能, 因為任何寶石都是來自大自然的獨立生命, 存在差異性而影響價值, 何况包含着無數珠寶工匠們的心血


這次在巴黎高訂時裝周看VCA最新的Pierres de Caractère – Variations 高級珠寶系列, 設計靈感源自東和印度, 珍罕的寶石和炫目的色彩組合為, 便呈現了品牌和高級珠寶的靈魂和價值, 焦點之作是鑽石鑲紅寶項鍊Oriental Princess, 項鍊點綴著一顆8克拉D級成色 FL級淨度的無瑕美鑽作為主石, 可分拆成為胸針佩戴。好些cocktail rings也是幾十克拉的彩寶precious stones


不過, 卻偏愛一款以鑽石、黃色藍 寶石及橘色石榴石鑲嵌而成Rayons Precieux項鍊, 雖然沒有鵝蛋般的巨鑽和彩寶, 源自太陽折射光線的設計靈感, 結合VCA著名的鳥羽珠寶
隱密銜接技術, 展現了太陽色調的炫目漸變效果, 煞是漂亮獨特。

當然, 凡夫俗子如我者只一個奢華白日夢! 一如過往, 這系列高級珠寶大部份首飾在巴黎發佈會前, 由設計草圖一面世開始被收藏家陸續買下每款珠寶售價多少? 這是不能張揚的秘密啊!
 
Lotus d’Orient 環以24.44 克拉橢圓形碧璽鑽石、藍寶石凹紋綠玉髓鑲成

 Riflesso Azzurro 環以 30克拉斯里蘭卡藍寶石與鑽石及祖母綠鑲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與 Joyce Ma危難中的情誼

昔日我與 Joyce Ma 在 歐洲 時裝周秀場內 在我時裝路上影響我最深遠的一定是馬郭志清女士 ( Joyce Ma ),  我習慣稱呼她為馬太。有一次她談到自己的時裝信念及 Joyce Boutique 的創辦宗旨時 ,  她語重深長地說 :  「永遠當一位先鋒而不是跟風者。」自此成為了我的工作座右銘。 當然 ,  做先鋒永遠困難重重 ,  沒有成功的借鑑 ,  要自行探索 ,  披荊斬棘。成功後 ,  又會背後有很多流言蜚語 ,  競爭者羣起湧現 ,  希望取而代之 ,  將你拉下馬 !  我如是 ,  馬太亦如是。但我幸運地在那十年的國際四大時裝周的採訪歲月裏 ,  有兩位時裝教母的扶掖 ,  一位是馬太 ,  另一位是英國的 Joan Burstein,  不然在盤古初開的 1990 年代 ,  我還要代表一份不會教老外認識的香港本地中文媒體 ,  我如何躋身於 Giorgio Armani 、  Dolce & Gabbana 、 Jil Sander 、  John Galliano  、  Alexander McQueen 等時裝秀場 ?   然後又較任何香港同業獨具慧眼 ,  率先做着好些在歐洲時装界嶄露頭角的設計師專訪 ,  而香港人還未懂得的 ,  像 98 年訪問剛冒起的 Marni 掌舵人 Consuelo Castiglioni ,  我永遠快人一步將第一手最新國際時尚信息帶進香港 ,  打造出那十年的國際時裝周聖經 ,  詳盡深入而原創。我這時裝聖經和「獨具慧眼」還須有馬太和 Burstein 太太在背後支持 ,  不然有慧眼也沒有執行能力 ! 當 2007 年馬太和她的家人從 Joyce Boutique 全線退下來時 ,  她的舊員工感慨地說許多人都變臉了 ,  唯獨我有情有義 ,  依然不時託人問候馬太。我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 !  豈是忘恩負義之輩 ?  何況 Joyce Boutique 對於香港的中產及以上的階層來說是一個集體回憶 ! 中環新世界大厦 Joyce Boutique 闊太雲裳夢 任誰也知道在香港 1970 年代經濟開始起飛時 ,  流行外國高端時裝 ,  馬太創辦了 Joyce Boutique 。最初它原為一間小小的服飾精品店 ,  於 1968 年為她家族旗下的永安百貨開設 ,  銷售外國名牌時裝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國軍法,鎖島主義,也就不難明白《返校》那時代的悲劇,台灣過往戒嚴時期的狀況,在 1980 年代以前尤為嚴峻。 不過,就算在 1980 年代,政治仍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