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1991年台灣新浪潮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執導,張震14歲出道的成名作。電影被奉為金馬影展史上百大華語片亞軍、釜山影展亞洲影史十大影片。2016年電影面世25周年時修復為4K數碼版,片長將近四小時。
看這樣的一部長篇電影是頗費神的,何況楊德昌的電影偏藝術類,節奏慢,愛以長鏡頭遠景拍攝以營造冷靜客觀的氛圍。就算電影牽涉少年幫派鬥爭和仇殺,也拍得憂鬱和靜態,別期望是台版《古惑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關於1960年台灣軍事戒嚴時期一宗外省籍少年男女情殺案,台灣著名男校建國中學夜間部的一位少男小四刺殺移情別戀的綠茶婊女友小明,真人真事改編。
楊德昌在台灣1987年解嚴後幾年便拍攝這套關於軍事戒嚴和白色恐怖時期的真人真事電影,也帶有一種反諷和荒誕感,嘿嘿,當年仍是國民黨執政時代。不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調子是淡淡的哀愁和沉鬱,不像現今台灣影視劇描述軍事戒嚴時期常帶著誇張煽情的手法。對了解台灣前半生的歷史,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可能會有更可信的還原真實度。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