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時裝周葵花寶典


2010年中國版Grazia 帶着范冰冰初訪巴黎時裝周為隨後羣星紛紛到訪時裝周掀起熱潮

小時候不懂欣賞許冠傑的歌, 沒想到人到中年後竟然欣賞起來, 當倫敦、米蘭和巴黎男裝周剛落幕, 女裝周又行將拉開帷幕之際老是想起歌神的天才白痴夢 ------ 「人皆尋夢, 夢裏不分西東, 片刻春風得意, 未知景物矇朧 ……

也許每個喜歡時的人都有一個時裝夢。以前我的時裝夢便是要近距離接觸國際時尚, 訪盡國際名師、名模和幕後英雄, 窺探國際時尚殿堂的奥秘。偶然遇上街拍自己成為了攝影師的對像, 當然會興高采烈非常雀躍, 哪個女生不希望被欣賞? 成為了我工作之外的娛樂。當然我那個年代的街拍還是一個沒有網絡媒體興起的初始階段。

但自從09年菲律賓博主Bryan Boy 在米蘭時裝周D&G的秀場與Anna WintourSuzy Menkes等時尚權威並排而坐共列首席, 照片登上Financial Times 主頁; 翌年又有中國版Grazia帶着范冰冰首赴巴黎時裝周, 自此冰冰鯉躍龍門走上「國際女星」之路 …… 這幾年由時裝博主、造型師到女星男星諸色人等只欠童星是前仆後繼紛紛奔赴國際四大時裝周, 僅是大陸和香港兩地也足以組成非常壯觀的時裝軍團, 當然又以大陸的為主力。而無論中港兩地的夢想只有一個, 就是借力時裝周成功上位、揚名立萬! 終於港人和大陸人找到了融和點啊!

只是每當遇上時尚圈諸式人等欲殺入時裝周期待不日成名, 為免我這位在時尚圈宮內遊走多年的嬷嬤浪費脣舌, 决定寫下國際時裝周葵花寶典以供各位時尚小主及貴人參考, 請自行融滙貫通!



1. 造型要鮮明突出 : 早年Bryan Boy男穿女裝引起關注 ; 冰冰則一口氣連環奔赴
巴黎時裝周和康城電影節, 由爆炸頭髮型、Christian Dior 蝴蝶結太陽鏡、中東式包頭Elie Saab珠片裝、 LV舊上海風情旗袍到龍袍、仙鶴裝等等, 配以復古白臉紅脣妝容。是驚艷還是雷人見仁見智, 最緊要每次出場款款造型搶盡鎂光燈! 並符合洋人看東方的審美觀, 才能一舉攻下Style.ComBBC這類西方重要媒體的主頁報導,成就為國際人物!

2. 訪問名師相談甚歡 : 當年冰冰初征時裝周, Marc JacobsSonia Rykiel等名師
會面, 被大陸媒體眾口一詞讚揚為「親切會面、相談甚歡」, 自此成為大陸和台灣明星提升身價地位的不二法門。時至今日, 明星與設計師會面寒喧合影雖已發展至充任客席編輯進行訪談, 但關鍵依然是「親切會面、相談甚歡, 被廣泛傳播。若嫌不夠突破, 亦可與Suzy Menkes等國際時尚權威合影, 被高度讚揚穿衣時尚有品味! , 是有台灣男星這樣的。

3. 門外孔雀開屏 : 無論你是明星還是一般時尚達人, 緊記在秀場門外抓緊每個機會街拍! 別以為明星便高高在上, 大陸女星們在門外一看到老外攝影師鏡頭, 通常便二話不說自行搔首弄姿孔雀開屏! 甚乎去國際影展走紅毯沒人拍也不停自擺pose, 遭保安驅逐, 別擋路! 按此趨勢, 就算沒秀場邀請函也不打緊, 最緊要在門外蹓躂街拍! 當然大前提下衣服一定要夠眼球衝激力, 不然拍了也未必入編輯青眼。

4. 自行搬家移位 : 與誰相鄰而坐一向是名利場彰顯身份地位的潛規則, 也是在秀場能抓住曝光
會的不二法門。雖然與誰共席是主辧方安排, 但真人真事多年前有某雜誌時裝總監是經常在
秀場內自行移位的, 由小小的香港媒體區搬去陣容鼎盛顯赫的美國區, 自動升級。亦有時尚達
人一看到明星朋友便順勢打個招呼一屁股坐在對方身旁, 將我逼出九里之外, 成功搶鎂光燈,
!

5. 與媒體携手合作 : 自從4年前中國版Grazia帶着范冰冰前往巴黎時裝周下成功典範後, 今時
今日大陸不少媒體都紛紛採用明星推廣的方式, 鋪天蓋地以不同方位造星, 並由多家不同類別
和定位的媒體聯合推廣。而由機場出發、挑選戰衣、出席時裝秀 (當然最少須去四五場大牌
) 、秀後showroom 體驗、與設計師會面訪談、拍攝封面、時裝大片及街拍等統統是明星在
時裝周的指定動作,隨時還要執筆撰文親述體驗。當然這只有大陸媒體才能辦到讓你火速揚名
立萬,提升身價和地位!

去吧! 時裝軍團! 不過, 就算練就全套時裝周葵花寶典也未必確保必勝! 最近田亮與坐擁幾億網民用户的新浪携手合作初訪巴黎男装周, 由他的穿着打扮到在巴黎街頭扮街拍, 便時裝評論人及網民紛紛吐糟, 結果關於他此行的帖子評論及轉發速速被和諧。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啊!

(原文刊於明報專欄 2014 / 1 / 16 & 23版權為作者擁有網絡版經作者最終修訂)




田亮穿着John Galliano在巴黎看John Galliano時裝秀便被網民訕笑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向世界出發終身學習

事隔三十年,9月後我在台北再做回學生,在新居附近的社區大學開 始上茶道班。同時,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 。 社大的須每週一晚去上實體課2小時,共18節課,理論與實踐兼備 ,由認識台灣茶葉發展史、茶葉品種到學習泡茶技巧、 以及品飲分享,訓練視覺、嗅覺和味覺,因為茶湯是包含五感中的色 、香、味。 在台灣學習茶道、咖啡和紅酒是非常普遍,不像香港般難以入手。每 個社區也有一所社區大學,自1998年開始成立,由政府撥款支持 ,作為對成人的持續教育,強調生活應用。由茶道、咖啡、烹飪、 書法、繪畫、樂器、舞蹈、網球、瑜珈以至歐美日語、法律常識、 投資理財、中藥保健等課程,涵括人文、自然及社會科學、 以及生活美學、才藝和運動類,琳琅滿目。所有科目一律18節課, 每節2小時,亦統一學費,盛惠三千多新台幣,約900港元, 造福公民! 這樣的社區大學一直以來便很受不同年齡和教育程度的台灣人歡迎, 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我上的茶道班十居其九是退休人士,正享受樂 活! 當然,各台灣大學亦有成人持續教育進修學院,定位是學術性課程, 設有學分和非學分制,而全台是150所大學!比我大學時代多了將 近8倍的學校,真是全民高等和持續教育普及化,各大學還提供網絡 課程方便大家在線學習。而作為龍頭的台大也有茶道、 咖啡和紅酒課程,以培育專業鑒定人才為目標, 授課的是農務系教授。不過,若以茶道作為人生下半場的事業發展目 標,我還沒確定耶,社大便是一個很好的踏腳石去發掘和探索個人興 趣,CP值高! 若不想花一學期幾個月的時間實體或在線學習,由官方博物館、藝廊 以至民營機構亦經常舉辦眾多不同定位、形式和受眾的講座課程, 只需短短幾小時,由藝術、育樂生活到財經商管基礎知識、老闆學, 像親子攀樹課程、古代東方香氛與下午茶分享講座、 藝術授權經營課、會計師教你設計初創公司股權等,各適其適。與香 港流行的講座常一面倒教你投資炒股票,如何發達,大異其趣。 不過,我在社大既然唸了一門悠閒課,便決意另選一門學術性的,就 是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這多得香港的逆 權運動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在迷惘中我只好大學問,亦當然是向民 主自由的發源地美國叩問它的頂尖學府。 整個課程是在線觀閱哈佛政治系實體課堂的影片,自己安排時間自由 上課,共24節,每節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國軍法,鎖島主義,也就不難明白《返校》那時代的悲劇,台灣過往戒嚴時期的狀況,在 1980 年代以前尤為嚴峻。 不過,就算在 1980 年代,政治仍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