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15時尚界建議書


國際知名模特兒公司 Next Model Management 的年輕美眉bloggers
遍佈巴黎、倫敦、紐約、米蘭、LA、邁亞密。
臨近聖誕, 被品牌了去私人晚宴, 席間不管是幕前明星還是幕後製作人也忙於手機拍照、美圖秀秀、即時上傳 ……比真正的bloggers過之而無不及。朋友笑說 : 「今時今日大家都好像幫品牌、社交媒體、手機打工。」我不由得笑了起來。

, 是的! 互聯網、社交媒體與品牌的交織改變了世界, 為免被淘汰, 令人人也是攝影師, 也是模特兒, 無時無刻地自拍、他拍、在拍, hashtag @ , 勤力過返工, 緣於全球大趨勢新行業新工種bloggers的火速冒升, 令品牌趨之若鶩

當然, bloggers並非今時今日才有的新品種, 最早的一浪是街拍攝影師SartorialistScott SchumanTommy Ton2005年分別於美國和加拿大開始他們的街拍博客網站。然後踏入2010各大品牌歐美總部開始紛紛成立它們的數碼部門, 亦有形形式式的digital agency相繼湧現, 工作之一就是招呼bloggers。又然後bloggers也不用你招呼, 自然有經人招呼你!

國際模特兒經紀公司Next Model Management Models 1等自2011年起就乾脆將一些年輕美眉bloggers納入門下, Chiara Ferragni Rumi Neely Aimee Song, 成功包裝、打造和推送, 亦有將俊朗的男模包裝為bloggers, Mariano di Vaio

雖然香港總是較歐美慢幾拍兩三年, 亦不及內地火速學習及消化國際模式, 然後接地氣內地網媒今年 ( 2014) 開始旗下便設有獨立經紀人公司, 將時尚、美容、旅遊以至汽車、數碼產品博主、達人、專家等一網打盡, 並聯合其他媒體合作伙伴打造和推送, 但香港人有心唔怕遲, 2015年時尚界及媒體圈可以急起直追的是 ------

1. 倣效國際模特兒經紀公司將年輕美眉及俊男新秀包裝為bloggers不管他或她名為模特兒還是bloggers始終殊途同歸, 最緊要開齊博客及各社交媒體頻道, 有粉絲有like有媒體曝光, 以及能提供示範、攝影及平台一條龍服務。這總比傳統模特兒沒平台處於被動位置上算吧! 何況香港已經沒什麽時裝秀製作

2.    學習美版Vogue 選秀女。最近美國Daily Front Row 率先「報導」和引爆Anna Wintour的三位年輕女助理在她們個人Instagram facebook曬出的照片, 其中不乏網絡軟銷及流量導入廣告,  @品牌、@公司、@老闆。這絕對適合各大品牌及媒體向數碼強國美國取經, 活學活用, 在內部挑選年輕美眉, 不假外求或肥水不流別人田, 亦可開拓廣告新客源。

2015年我最期望以上預言成真, 與國際接軌, 掀起時尚圈新一波新秩序!
(原文刊於明報專欄 2014 / 12 /25, 版權為作者擁有, 網絡版經重新修訂)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向世界出發終身學習

事隔三十年,9月後我在台北再做回學生,在新居附近的社區大學開 始上茶道班。同時,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 。 社大的須每週一晚去上實體課2小時,共18節課,理論與實踐兼備 ,由認識台灣茶葉發展史、茶葉品種到學習泡茶技巧、 以及品飲分享,訓練視覺、嗅覺和味覺,因為茶湯是包含五感中的色 、香、味。 在台灣學習茶道、咖啡和紅酒是非常普遍,不像香港般難以入手。每 個社區也有一所社區大學,自1998年開始成立,由政府撥款支持 ,作為對成人的持續教育,強調生活應用。由茶道、咖啡、烹飪、 書法、繪畫、樂器、舞蹈、網球、瑜珈以至歐美日語、法律常識、 投資理財、中藥保健等課程,涵括人文、自然及社會科學、 以及生活美學、才藝和運動類,琳琅滿目。所有科目一律18節課, 每節2小時,亦統一學費,盛惠三千多新台幣,約900港元, 造福公民! 這樣的社區大學一直以來便很受不同年齡和教育程度的台灣人歡迎, 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我上的茶道班十居其九是退休人士,正享受樂 活! 當然,各台灣大學亦有成人持續教育進修學院,定位是學術性課程, 設有學分和非學分制,而全台是150所大學!比我大學時代多了將 近8倍的學校,真是全民高等和持續教育普及化,各大學還提供網絡 課程方便大家在線學習。而作為龍頭的台大也有茶道、 咖啡和紅酒課程,以培育專業鑒定人才為目標, 授課的是農務系教授。不過,若以茶道作為人生下半場的事業發展目 標,我還沒確定耶,社大便是一個很好的踏腳石去發掘和探索個人興 趣,CP值高! 若不想花一學期幾個月的時間實體或在線學習,由官方博物館、藝廊 以至民營機構亦經常舉辦眾多不同定位、形式和受眾的講座課程, 只需短短幾小時,由藝術、育樂生活到財經商管基礎知識、老闆學, 像親子攀樹課程、古代東方香氛與下午茶分享講座、 藝術授權經營課、會計師教你設計初創公司股權等,各適其適。與香 港流行的講座常一面倒教你投資炒股票,如何發達,大異其趣。 不過,我在社大既然唸了一門悠閒課,便決意另選一門學術性的,就 是修讀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學院的政治哲學網絡課程。這多得香港的逆 權運動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在迷惘中我只好大學問,亦當然是向民 主自由的發源地美國叩問它的頂尖學府。 整個課程是在線觀閱哈佛政治系實體課堂的影片,自己安排時間自由 上課,共24節,每節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國軍法,鎖島主義,也就不難明白《返校》那時代的悲劇,台灣過往戒嚴時期的狀況,在 1980 年代以前尤為嚴峻。 不過,就算在 1980 年代,政治仍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