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Galliano的念念不忘

John Galliano 出任俄羅斯香水連鎖店集團L’Etoile創意總監, 替旗下美容品牌L’Etoile Selection拓展化妝品及配飾系列。西方媒體說他復出、回歸, 我倒是有一份莫名的悲涼感, 甚於他當日的反猶太言論, Christian Dior炒掉。

<<一代宗師>> :「念念不忘, 必有迴響。」看Galliano這幾年努力翻滾摸爬, 念念不忘要捲土重來, 只恐怕就像宮二般欠一個轉身, 只有身後身, 沒有眼前路。

曾幾何時的風光, 懂得放下, 活得自在, 世間大概沒幾人, 何况是目迷五色的時尚圈。倏地我更欣賞Martin Margiela Helmut Lang的處世瀟灑態度, 品牌賣了套了錢, 也就從此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與時尚圈名利場不相往來, 只留下時裝史上90年代最美麗的一頁。任何眷戀記掛, 怕落得如Jil Sander的下半生, 復出後聲勢大不如前, 時尚影響力不再, 隨時連臉面也擱不下去, 淪為笑柄, 走馬燈般三出三入自己的同名品牌。

時尚不是整個人生。最體現這句話是,  Hedi Slimane 2007年離開Dior Homme時一無所有, 他就發展不同的興趣和才華, 做不同的藝術和攝影企劃方案,  等了五年後到2012年才落户Saint Laurent Paris。良禽擇木而棲, 才可東山再起。 Hedi Slimane 上任後, Saint Laurent Paris 2013年度的業績增長是22% , 這才是捲土重來!

別以為打工的就不如做老闆般有錢有選擇, 國際奢侈品牌的名師創意總監都是打工皇帝, 動輒年薪數百萬歐元。Gaillano Dior的毀約官司, 在巴黎法院聆訊中便披露了Galliano Dior 的年薪是1百萬歐元, 另每年70萬歐元花紅、6萬歐元儀容費、3萬歐元服裝津貼, 還有他為自己同名品牌 John Galliano ( 大股東亦是LVMH集團 ) 工作年薪是2百萬歐元, 再有儀容及服裝津貼費用每年10萬歐元。兩個品牌加起來是總值每年約4 千多萬港幣的酬勞啊! 如果人生追求的不是買古堡和私人飛機, Galliano 曾在Dior工作15, 既然今天時不利兮, 又何必苦苦追求和鑽營。

像我這種凡夫俗子從沒賺過幾百或幾千萬年薪, 雖有過事業上獨領風騷的光輝歲月, 也懂得統統忘掉, 不能只有身後身, 沒有眼前路, 亦深明窮則獨善其身, 正如<<一代宗師>> 葉問 : 「舞龍舞獅唔做, 無瓦遮頭唔教。」以免晚節不保。

(原文刊於明報專欄2014 / 5 / 29, 版權為作者擁有, 網絡版經重新修訂)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與 Joyce Ma危難中的情誼

昔日我與 Joyce Ma 在 歐洲 時裝周秀場內 在我時裝路上影響我最深遠的一定是馬郭志清女士 ( Joyce Ma ),  我習慣稱呼她為馬太。有一次她談到自己的時裝信念及 Joyce Boutique 的創辦宗旨時 ,  她語重深長地說 :  「永遠當一位先鋒而不是跟風者。」自此成為了我的工作座右銘。 當然 ,  做先鋒永遠困難重重 ,  沒有成功的借鑑 ,  要自行探索 ,  披荊斬棘。成功後 ,  又會背後有很多流言蜚語 ,  競爭者羣起湧現 ,  希望取而代之 ,  將你拉下馬 !  我如是 ,  馬太亦如是。但我幸運地在那十年的國際四大時裝周的採訪歲月裏 ,  有兩位時裝教母的扶掖 ,  一位是馬太 ,  另一位是英國的 Joan Burstein,  不然在盤古初開的 1990 年代 ,  我還要代表一份不會教老外認識的香港本地中文媒體 ,  我如何躋身於 Giorgio Armani 、  Dolce & Gabbana 、 Jil Sander 、  John Galliano  、  Alexander McQueen 等時裝秀場 ?   然後又較任何香港同業獨具慧眼 ,  率先做着好些在歐洲時装界嶄露頭角的設計師專訪 ,  而香港人還未懂得的 ,  像 98 年訪問剛冒起的 Marni 掌舵人 Consuelo Castiglioni ,  我永遠快人一步將第一手最新國際時尚信息帶進香港 ,  打造出那十年的國際時裝周聖經 ,  詳盡深入而原創。我這時裝聖經和「獨具慧眼」還須有馬太和 Burstein 太太在背後支持 ,  不然有慧眼也沒有執行能力 ! 當 2007 年馬太和她的家人從 Joyce Boutique 全線退下來時 ,  她的舊員工感慨地說許多人都變臉了 ,  唯獨我有情有義 ,  依然不時託人問候馬太。我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 !  豈是忘恩負義之輩 ?  何況 Joyce Boutique 對於香港的中產及以上的階層來說是一個集體回憶 ! 中環新世界大厦 Joyce Boutique 闊太雲裳夢 任誰也知道在香港 1970 年代經濟開始起飛時 ,  流行外國高端時裝 ,  馬太創辦了 Joyce Boutique 。最初它原為一間小小的服飾精品店 ,  於 1968 年為她家族旗下的永安百貨開設 ,  銷售外國名牌時裝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國軍法,鎖島主義,也就不難明白《返校》那時代的悲劇,台灣過往戒嚴時期的狀況,在 1980 年代以前尤為嚴峻。 不過,就算在 1980 年代,政治仍是無處不在